close
昨天已經拜訪了「中津」和「杵築」兩個城下町,「臼杵」將是此行第三個城下町,現在已經中午了我們才玩了一個景點,行程表中預定的行程還有「由布川峽谷」、「湯布院」,所以不想花太多時間在這裡。
可是天不從人願,本來以為「九州觀光網站」特別推薦的名店一定很好找,沒想到我們的GPS完全搜尋不到,於是開著車子在臼杵街上亂繞尋找,這裡的巷子一條比一條窄,開得我們膽顫心驚,決定把車子停好,徒步搜索比較安全。
車子停在「大分銀行」前的停車場,沒想到隔條馬路就是「臼杵城跡公園」,就這樣,行程中本來沒有的「臼杵歷史散步」就此開始。

大友宗麟是日本戰國時代統治九州北部六國的大諸侯,1562年,他在當時四面環海的這座島上建造「丹生島城」,利用臼杵川河口的舟楫之便,吸引了來自中國(明朝)和葡萄牙的商船到此通商貿易,形成繁華的商港,發展出商店、寺廟林立的城下町,至今仍留有當時華人聚集的「唐人町」。
1576年他讓位給兒子,自己從大分市的「府內城」搬到「丹生島城」隱居,並且在這裡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天主教諸侯。
後來這裡遭受南九州的島津家包圍,大友宗麟從葡萄牙商人處引進大砲(他稱為「國崩」),死守「丹生島城」,等待豐臣秀吉前來救援。
軍事危機雖然解除,但是大友家族的勢力範圍從北九州六國削減成只剩「肥後」(大分)一國,臼杵城由豐臣秀吉近臣石成三田的妹婿福原直高和女婿太田一吉先後進駐。
關原合戰之後,德川家康統一全國,建立江戶幕府,慶長五年(1600年)將這裡封給有戰功的稻葉貞通,成為五萬石「臼杵藩」的第一任藩主,直到明治時代將領地歸還日本天皇為止,稻葉家15代藩主總共統治「臼杵藩」270年。
我們眼前的「臼杵城跡公園」就是五百年前的「丹生島城」所在地,當時不止是商業繁華的港城,更是易守難攻的海城,現在這裡已經變成陸地,舊城跡中除了石牆之外,據說還保存著當年大友宗麟引進日本的大砲~「國崩」供人緬懷,其餘的建物都是後來重建的,公園內遍植櫻花,春天時是賞櫻名所。

現在不是櫻花季,我們遠眺臼杵城跡之後,開始老街漫步,尋找「小手川商店」。
今天太陽露臉,天氣頗熱,走沒幾步就看到大分縣特產「青橙」~「『カボス』工房」,門口的霜淇淋旁邊寫著:一天賣986枝,真的假的,吃看看就知道!

兩人合吃一枝mix口味,有「カボス」的柳橙香,又有綿密的香草味,三百円一枝,回程時經過很想再續一枝!

嘴饞稍解之後,繼續尋找「小手川」,可是從何找起呢?
首站~「臼杵市ふれあい情報中心」拿地圖。

地圖上完全沒有「小手川商店」的資訊,失望之餘,與其大海撈針,不如邊玩邊找,就算沒吃到,至少也有玩到,因此決定前往名列「國家百處都市景觀」的「二王座歷史之道」。
一彎進老街,警報聲大作,是逃生演習?還是海嘯真的來了?路上人車好少,警鈴響得好急,廣播在說什麼我們完全聽不懂,避難去呢?但是該往哪兒躲呢?若是不理它,會不會怎麼樣?我們兩人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最後決定一切順其自然,繼續玩我們的,不理它!
「ふれあい情報中心」一走出來就是「舊稻葉家長屋門」,這裡是舊藩主「稻葉家」,武士宅邸或豪宅才會有「長屋門」,現在經營茶館。

旁邊是「稻葉家土藏」,我們進舊藩主家的倉庫休憩參觀。

牆上掛著這個圖表,稻葉家和德川家光(第三代將軍)的奶媽春日局好像有家族關係。

解遊摺頁中說:「二王座」附近的緩坡是阿蘇的火山灰凝結而成的,這條「二王座歷史之路」是鑿開火山石鋪成的石板路,兩旁都是白壁、石牆、木窗、黑瓦,和中津、杵築的老街氣氛又不同了!

窄窄的石板緩坡旁不是武士的家,就是古老的寺廟,五百年前的老街風情保存至今。

「舊善光寺」可以免費參觀,從二樓眺望「二王座歷史之道」是最佳取景點,可惜我們當時沒注意到這個好康,而且一心只想著「小手川商店」,所以錯過了。

「二王座歷史之道」轉個彎,街景一改高級格調,變成這樣的平民風,一個轉彎,兩個世界。

這座「龍原寺」的「三重塔」是九州境內少數僅存的江戶時代木製高塔。

塔高21.8公尺,臼杵當地的名匠高橋團內花了十年時間(1848~1858年)建造完成,完全無釘,只用接楯。

塔內祭祀聖德太子,所以又叫作「太子塔」,可惜今天塔門緊閉,無法瞻仰膜拜。

倒是在最底層的塔簷下發現四個角落各有一個撐著屋角的「天邪鬼」,表情、長相、動作都不一樣,很可愛。

旁邊就是墓園,發現日本劍神宮本武藏建的宮本家之墓,懷疑這個武藏就是那個武藏嗎??

在八幡神社前的停車場看見這個很中國的東西~「石敢當」。
話說從前這裡商業發達,龍蛇雜處,經常發生口角衝突,甚至打打殺殺,當地的行政首長甚為頭大,向唐人町的陳文龍請教,建議用中國的「石敢當」鎮此邪風,於是請陳先生揮毫寫下「石敢當」三字,立碑於此。
從字跡看來,陳文龍先生應該沒讀過太多書,完全沒有書法的筆觸,可是在日本可以看到家鄉的東西,很有親切感。

這間很大的「久家大藏」是「久家本店」在1860年開業的酒窖,兩旁有一長條藍白色的瓷磚壁畫,非常醒目而特別。

酒藏的對面就是自家的酒店~「一之井手」清酒。

不只室外有壁畫,室內也有,雖然內容看不太懂,但是日式老酒窖裡面充滿西方繪畫,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大型壁畫是用藍白相間的「葡式磁磚」拼貼而成的,可見當時臼杵和葡萄牙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頻繁。

久家大藏另一側出口就是「野上彌生子的文學紀念館」

野上彌生子是臼杵出生的著名女作家,15歲以前都住在這裡,我不認識野上彌生子,但是聽過她的老師~夏目漱石。

「野上彌生子文學紀念館」隔壁就是「小手川酒造」,1855年開業,已有160多年歷史,野上彌生子是小手川家族第三代當家的大小姐。
看到了「小手川酒造」,「小手川商店」又在哪裡呢???

一轉身,沒想到準備要放棄尋找的「小手川商店」就在對面~「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店卻在文學館對面之處」~幾乎要喜極而泣了。

「小手川商店」是現在知名的「フンドーキン醬油公司」的前身,文久元年(1861年)開業,已有150年歷史,至今仍保留創業初期的風格,古味十足,店裡什麼都賣,看起來像雜貨舖,東西有點兒雜亂,懷疑這裡有賣吃的嗎?

店裡沒有其他客人,也沒看到店員,粗大的柱腳還貼著OK繃。

幸好門口立著這個餐點的看板(10:00~15:00供餐)

我們自行找了位置坐下,喊了好一會兒終於有人出來招呼我們,奉上熱茶和菜單。

餐點選擇很少,只有「味噌湯膳」和「團子汁」,我們各點了一份。
味噌湯膳(花)/700円
共有四種選擇,我選最便宜的「花」。黃飯、味噌湯之外,照片前面一排都是味噌料理,最中間是附了「麥味噌」的豆腐與蔬菜,我喜歡左邊的醃蛋黃和右邊的「佛手柑」+「鯛味噌」,口感、味道都很好吃,很特別,可惜配菜份量太少,不夠配飯,應該要點菜色較多的其他套餐。

本來以為最特別的「黃飯」反而是裡面最不特別的一道,除了顏色比較鮮豔之外,吃起來和白飯差不多。
這裡貿易鼎盛時,歐洲人傳入用「藏紅花」將米飯染黃的「西班牙海鮮燉飯」,後來日本實行鎖國,外國商船只能在長崎通商,臼杵從國際商港變成農業小鎮,經濟大衰退;之後杵臼川沿岸又接連發生水災、旱災、風災、蟲患,生活苦不堪言,因此實施「節約令」,「黃飯」就是「節約令」的產物~用「梔子果實」取代進口的「藏紅花」,一樣可以把米飯染黃,當作節慶宴客的鄉土料理。
團子汁定食/700円
其實就是「味噌什錦麵疙瘩」+「黃飯」,味噌湯頭很香,而且不會過鹹,很合我們胃口,吃完很想買一些這裡的味噌回家。

終於吃到了臼杵的特色餐,心滿意足地沿著「八町大路」商店街回程取車,兩旁的都是江戶時代至今的特色老店。

「布袋和尚」縵繪

這家「鑰屋」是這裡最早的店家,從稻葉家入主臼杵藩的「慶長五年(1600年)」營業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據說這裡不只是九州古老的店家,它的「可兒醬油」更是大分縣醬料釀造的始祖。

這棟位在商店街口的特色建築是「臼杵市觀光案內所」,裡面還有葡萄牙的「南蠻文化」展示和陶藝體驗,和「臼杵市ふれあい情報中心」相連,可以通往「二王座歷史之路」。

本來只是想來臼杵這裡吃個午飯,在尋找的過程中意外感受到這個沒落港城的古老風情,了解這個地方的一些故事,走得很愜意,吃得也很滿意。
今天早上還出大太陽,下午兩點左右回到停車場準備離開,竟然開始下雨,聽說有颱風要來,晚上住在「九重國家公園」的山上,距離和路況都不太清楚,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決定捨棄「由布川峽谷」和「湯布院」,直接上山投宿比較安全,再見了,臼杵!
臼杵市觀光情報協會:http://www.usuki-kanko.co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