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2000年夏天就曾在此停留,
當時就很喜歡這個車站,
所以即使老闆沒有特別提起,我們也一定會再次過來舊地重遊的。


這個小巧的車站建於1927年,冬天遊客稀少,是個無人管理的小站
雖然旁邊有展望台,但是老公說沒啥特別,
現在時間11:03,蒸氣火車要等到11:54,還有將近50分鐘的時間,
我們決定不等了,直接向下一個景點:『Sarubo展望台』前進

↓「391號國道」過「1062號久著呂道路」,不久就會遇到『Sarubo展望台』的停車場,旁邊有步道圖。


↓11:30我們開始爬上步道階梯,這個入口可以通往『Sarubo展望台』和『Sarurun展望台』


爬了5分鐘,來到分別通往兩個展望台的左右岔路口,
因為木牌顯示的距離到『Sarurun展望台』比較遠,我們覺得應該要先苦後甘;
而且老闆載我們回民宿時曾看到那個人群聚集的制高點應該是往『Sarurun展望台』的方向,
↓我們因此決定先走左邊階梯,往『Sarurun展望台』前進。


↓爬了一小段階梯之後,就一直走在稜線的雪地上,視野明亮開闊,走起來很舒服!


11:53到達展望台,這裡有清楚的圖文解說:
釧路濕原這裡在六千年前曾經是大海的一部分,
如果細心留意釧路濕原地圖的話,會發現有些地名叫做「……岬」,當時這些地方真的是海岬,
如今海水退卻變成濕原之後,這些「岬」變成最適合觀賞濕原美景的丘陵高地了!


手繪的解說牌和真實景色完全相符:
左方與天相接的一大片白色的雪地,就是濕原中的第一大湖~塘路湖;
中間一條雪白細長的道路,這就是我們剛剛開來經過的「國道391號」,切開左右兩邊,
道路的右邊由近而遠接連出現四個現在冰凍積雪的白色小沼,
我們正下方的這一塊,看起來面積最大的就叫做『Sarurun沼』,所以這裡叫做『Sarurun展望台』,
這裡俗稱「三角點」,除了可以看到『Sarurun沼』的全景,
還可以看到大大的「塘路湖」右邊帶著四個「小沼澤」的自然景觀。


我們上到這個木台時,發現已經立著好多台腳架,不知在等待什麼,
前方頗陡而且沒有路跡的山頭上,更是擠滿了架著大型攝影機和錄音器材的專業拍攝人員,
感覺事有蹊翹,但是「既來之,則學之」,於是架好相機,跟著往別人對好的方向拍過去,
咦,遠方隱隱傳來汽笛鳴聲,空中微微升起白色濃煙,旁邊老先生的快門聲沒有停過,
啊,想起來了,現在時間11:54,塘路站的「SL冬之濕原號」蒸氣火車往北出發了~

↓我們在毫無預期,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竟然毫無遺漏地把全段都拍成影片了:


等到列車離開視線,旁邊的老先生笑咪咪地用日文和我們說了一大段話,我們當然有聽沒有懂,
但是隱隱猜到他的意思是說:
「我等了將近"2時間(小時)"就爲了拍這2分;但是你們一上來就正好遇到拍到,真"lucky"!」
"2時間"是我們少數聽懂的字,所以最後哈哈笑回應之,是啊,我們的確非常"lucky"!

接著心滿意足地回頭,然後繼續接上通往『Sarubo展望台』的路徑,
↓走沒多遠,看到這個牌子,……


【正文社 北海道旅遊全攻略夏秋版】書中p25-6寫道:
「江户初期,道東、道北及北方四島一帶仍是阿伊努人的國度,
為了抵抗"和人(本州大和民族)"入侵,
阿伊努人在戰略要點,如湖或海岬制高點築起要塞或崗哨,他們稱之為"Tya-shi"。
如今完整的要塞已無,僅留下遺跡,故云"Tya-shi跡"。」

看來每塊土地都曾經發生原住民與強勢族群的對峙與爭鬥!

"Tya-shi跡"隱身在密林後方,夏天樹葉茂密時,隱蔽性更高。


↓我們幾乎都是走在這樣的林下雪地中,道東的雪不會沾在鞋子上,而且不太會打滑,Hiking很舒服!


↓看到『Sarubo展望台』了!


↓登上展望台最上層,「塘路湖」真的好大,我們努力尋找早上看過的『御神渡』冰裂痕跡~失敗!

↓展望台上立著清楚的手繪解說牌:
【正文社 北海道旅遊全攻略夏秋版】p25-4:「Sarubo意為Saru(濕原)+bo(仔)」、
「可盡收融匯"一線(JR釧網本線)、一道(391國道)、一湖(塘路湖)、三沼"的景色」。

↓在展望台上望向山的一方,中間較白的狹長地帶是釧路濕原中的第二大湖~「Shilarutolo湖」。


回到停車場時,已經過了正午12點半,早上活動量雖大,但是我們早餐吃得很豐盛,並不覺得餓,
所以決定沿著"國道391號"北上,經過這個剛剛在『Sarubo展望台』上看到的「Shirarutoro湖」。


這裡是這一帶著名的「白鳥飛來地」,我們看到三隻優雅的天鵝在橋邊睡午覺!

↓接著來到JR刻意放餌餵食,吸引丹頂鶴在此駐足停留的「茅沼車站」~這是外側入口


↓這是全日本唯一有丹頂鶴來訪的車站,聽說列車接近這個車站時,車內會特別廣播:
「請各位旅客準備好您的望遠鏡和相機……」


↓這裡是在車站附近一帶的原野中放餌餵食,所以都是2~3隻為一群的小團體,不像鶴居村那樣群聚,
起初我們以為今天好運已經用光了,所以一隻也沒有,後來看到了~遠處5隻。


↓本來這5隻沒有發現我們,無拘無束地自在鳴叫、玩耍著:


↓剛開始我們深怕驚擾牠們,刻意壓低音量,保持距離,沒想到牠們自動向我們靠近~靠近~靠近……



↓最後這三隻索性停在我們正前方理毛,好像在等我們撒餌~很抱歉,本人今天沒帶餌!


丹頂鶴想求糧,我們也飢腸轆轆,想覓食去了,於是繼續北上,來到一帶最大的車站~「標茶車站」。
我們把車子停在車站前方的停車場,可是,傳來興奮的人聲,發生什麼事?
一看不敢置信,哦,今天是怎回事,怎麼一直這麼幸運呢?

一天當中「北上」和「南下」分別都只有一個班次的「SL冬之濕原號」竟然都讓我們不期而遇,
我們到達時間13:46,這班列車在此等候我們,準備13:52「南下」往釧路方向前進。


既然我們與「SL冬之濕原號」如此有緣,那麼就來好好了解一下關於它的小檔案:
●SL是Steam Locomotion的簡稱,明治維新時從歐洲引進的蒸氣火車,日文稱「蒸氣機關車」。
●「冬之濕原號」冬期行駛於釧路與標茶(或川湯溫泉)之間,每天雙向對開一班。
●是北海道內數條SL火車觀光線中較具人氣的一條路線,懷舊+自然,是慢車中的極品。
●首發車四節車廂,普通班次五節車廂,都只設「指定席」,需提早預定。
●駕駛室至少會有兩名駕駛︰一位負責鍋爐加炭加水;另一位負責控制車速和鳴笛。
●「冬之濕原號」的火車頭大多為「C11-171號」,偶爾是「C11-207號」。

關於這個「 C11-171」的「SL火車頭」也是大有學問的:

▼火車編號﹕學習德國,初期只有數字,1928年起加上英文字母,日本SL全盛時期有三組編號
 1.「英文字母」表示「輪」分配代號~B=2對、C=3對、D=4對、E=5對(這個我看不懂)﹔
 2.「11」表示「車種」,10-49為「短距運行」的Tank Locomotive,所需煤炭較少,車頭較不笨拙
 3.「171」表示「製造編號」,例如171就是代表C11型的第171號車。
▼生命歷程:
 1.1940年產於川崎車廠,戰後服役於「標津線」(標茶~中標津)﹔
 2.後來柴油車頭取代蒸氣火車,所以1975年退役,移轉至標茶町櫻兒童公園陳列保存﹔
 3.鐵道復古熱潮興起,1988年重返工廠維修,1999年重新起用運行﹔
 4.2000年正式成為「SL冬之濕原號」列車,再度服役至今。
 5.因為它在公園隱居22年,JR將它的口號定為「沉睡22年後甦醒,再急馳行走於濕原上」及「返鄉」。

↓另外,這班列車的車頭和車廂之間有一節「E3500型」的「緩急車」,這也有故事可說:

■日本國鐵盛行的時代普遍使用,充作貨運及客運列車的後備動力車兼車掌工作室。
■通常排在車尾(或車頭),當主力車頭失靈時,車掌就可以在此用手動控制,列車就不致癱瘓。
■80年代後跟SL車頭一樣被冷落,部分「緩急車」被改成無人管理的「卡車驛舍」,如「五十石站」。
■內部設計比指定席車廂簡陋,現在仍保留當時設計:長椅、風扇、燈泡、暖爐,甚至黑色的車身塗裝。
■只供參觀,不賣票,「緩急車」的露天處是拍照的好位置,但是風很大,而且要忍受震耳的汽笛聲。
■11:30~12:00;14:00~14:30作為自然講座區,導遊會日語簡介沿線景色,乘客可以自由參加。
{以上資料節錄自【正文社 北海道旅遊全攻略冬春版】書中p13-1~5內容}

我們本來要買月臺票進站歡送,但是一群SNG採訪人員衝在我們前面進站,看看時間不太夠, 
於是只在站外目送這列「SL C11-171」南下往釧路方向出發:


前面的白煙是水蒸氣,後面的黑煙會噴出煤屑,所以黑白煙交融,蔚為奇觀,但是應該不太環保!

↓這麼特別的巧遇,雖然我們快要餓斃了,但是仍然要為這個車站特寫一下。


↓接著趕緊覓食去,我們順著站前馬路往前走,遇到的第一家食堂就走進去了~


↓店名很復古,裡面窗明几淨,由兩個主婦掌廚,雖然我們點的只是普通丼飯,還是頗另人期待!


↓我們真的好餓啊,2:15了!


↓終於上桌了,我點的"豬排丼"(¥850円),沒啥特別的,能吃飽就好!


↓老公點的"親子丼"(¥680円),也是沒啥印象,所以應該就像我們台北車站前的店家一樣等級吧!
不過能隨意的找一家當地的店吃飯,嚐嚐在地的味道,是我們旅行時的另一項體驗與樂趣。


吃飽有力氣了,到停車場前再次經過"標茶車站",人型看板移走了,
這個造型像"聖誕樹"上半部的車站其實大有來頭,
這裡不僅是現在的「SL冬之濕原號」的起點和終點,而且有「道東鐵路發祥地」之譽~


北海道第一條鐵路為1880年開業的小樽「舊國鐵手宮線」,
而1887年啟用的私營礦業用的「安田礦山鐵道」就是從「標茶~硫磺山」一帶,
後來因為硫磺山礦業價值不再而倒閉,1897年被北海道政府收購,演變成今天的「釧網本線」,
於是這裡被鐵道界公認為「道東鐵路發祥地」。

另外,這裡也曾經是「標津線」(標茶~中標津)的起點,
甚至是國鐵「釧網本線」和「標津線」的交會站,
「標津線」在1989年被完全裁撤後,標茶站也變冷清,
直到「SL冬之濕原號」行駛,才又再度回復人氣高峰,
所以現在月台上立著「標津線起點」的木柱,
前面還有「C11 171號故鄉之鐘」的拱門鐵鐘,
特別紀念這個具有三重特別意義的"標茶車站"~
道東鐵路「釧網本線」發祥地、1989年之前是「標津線」起點、目前是「SL冬之濕原號」的起終站

離開標茶站之後,我們就此告別釧路濕原的範圍,向另一段美景行程出發~摩周湖,我們又來了!

★參考資料:【正文社 北海道旅遊全攻略冬春版 鄭兆臻編採】(內容詳盡,好書一本)


★相關連結:
 JR北海道.SL冬之濕原號:http://www.jrhokkaido.co.jp/travel/ryuhyo/train0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