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大屋於西元1869年始建,經過父子兄弟陸續修建,規模不斷擴大,大小房間共有60間,是澳門少見的家族式建築。但是到了西元1950年之後,鄭家後人各自發展,分居各地,許多空間分租出去,一度多達300多人居住在這裡,出現"72家房客"的熱鬧景象。

超負荷使用,加上風吹雨淋,還有祝融光顧,建築物飽受摧殘,2001年政府接手時,八成以上已經損毀,歷經八年的修復工程,今年才開放部分空間供人參觀,但是基於文物保存和安全考量,每次只准100人進入,主房區一次最多只接待60人,我們深怕來晚了就進不去,所以開門前就守在門外。
 
大門入口是廣東民宅凹門斗的作法,像欄杆一樣的木拉門叫做趟攏門


通過入口後,右側牆上的"灰塑門官,感覺的出文人大屋走簡樸風。


相較於另一張"盧家大屋"的磚雕門官,感覺得出商人豪宅顯得精美氣派,由此看出兩家主人的喜好和格調各不相同。


入口空間受到一些西式建築的影響,例如:假天花以及拱形門洞,有別於傳統型半圓拱的作法。


拱門上方有一排長達15米的黑色橫條,像是一幅立體的畫卷,上面有多個灰塑故事

鯉躍龍門


富貴吉祥


封侯(峰猴)和年年有餘


灰塑橫軸下方有一扇綠色琉璃通花漏窗,還有一副灰塑對聯,由對聯內容可推知這裏最早應該種著老榕和桂花。


橫批"
留月",因為正對著前方的圓型"月門"。


通過月門後,是一條長長的"轎道"。訪客前來拜訪主人時,都在廊道下馬或下轎,再走入宅第中,而轎夫及隨從都必須在此等候。


長長轎道的盡頭是大宅入口的兩扇門。留月對聯
月門二門同在一條線軸上,層層框景,互相輝映,層次豐富,十分精采。


轎道的盡頭就是這間通往文昌廳和主房區的門廊,因為鄭觀應和父親鄭文瑞都服有官職,所以屋簷下掛著"榮祿第"的匾額,說明這是官宦之家


廊道內的"崇德厚施"匾額是
曾國荃所題,表彰鄭家樂善好施的品德。

榮祿第門廊右轉,就到了書房文昌廳",這裡是鄭家人讀書的地方,設了圓型月門通往"大花園"。


月門兩側有灰塑對聯:"現陰陽而合?,借樓閣以撐天",上聯最後一字不可考,橫批"祥光",四周飾有"琴棋書畫"圖案,可見主人對子弟的期望。


文昌廳外就是大花園,古人的書房外似乎都有庭園。這裡鋪著不規則的"小麻石",和澳門街道的石仔路相似。這種"石仔路"源於古羅馬,是歐洲馬路的典型,早期澳門不只運用在鋪設馬路,一些住宅建築的內部空地也有使用。


回到榮祿第門廊右轉,視野豁然開朗,一大片空地上,一排素雅莊重的二層樓建築矗立眼前。庭園中間一排長長的石凳,我也好想擁有這樣一大片的庭院!


前院廣場旁有一面很有味道的"瓦片通花圍牆,指南中說明,此牆在接收時已大部分損壞,後來參考曾居住於此房客的童年記憶,再根據局部牆體上殘留的瓦片堆砌痕跡,才確定現在的樣式。牆邊有一口老井。


前院旁邊開著一扇小門,走進去,是個小花園,指南上稱作"內院"。中間一片四方形綠色草坪,外面由一條L型白色迴廊,還有黑色屋牆所圍繞,白黑對比,虛實相襯。


L型白色迴廊設有"月門"和"葫蘆窗洞",二樓是一整排連續的兩層式排窗:上層是固定的"蠔殼窗",下層是支撐是木百葉窗,網頁上說這種設計"具有東南亞院落的特色"。


前院旁邊一整排氣派典雅的白色建築是主房區(主人的生活區),其中包括兩座住宅:餘慶堂和積善堂,都是"二進三間"的建築。


餘慶堂:是鄭家的主屋,入口和大門一樣是"廣東式凹門斗"的做法,屋簷下有彩繪故事。


門口掛有"通奉第"橫匾,兩側有"前臨鏡海,後枕蓮峰"的對聯,可見以前這裡是背山面海的最佳風水地。


門口是"三件頭"門組:低矮的吊腳門、像欄杆的趟攏門和常見的板門。

 
餘慶堂前廳是生活空間,設活動門板,可以隨著需要而改變空間。廳堂和盧家大屋一樣有"假天花",一樣開有"疏氣孔"。


天花板中央燈飾位置有"西式灰塑雕飾"。


這個倒U型的木雕叫做"掛落",在盧家大屋和這裡的廳室之間都常常看到。


這些門扇和掛落都還隱約看得出曾有"貼金"裝飾,可見鄭家當時財力雄厚。


餘慶堂兩廳之間設有天井


後廳不設門扇,直接向天井敞開。


前廳兩旁的門扇是彩色的,上下面都有不同的雕花,我們準備上去二樓了!

餘慶堂大廳:橫樑上掛有"餘慶"匾額,"餘慶"是鄭觀應的父親鄭文瑞的堂號,說明這是鄭家的主屋。


屋頂滿鋪木樑,兩側三角形處下面加了好多木條,山牆下還有彩繪,很特別。

廳堂的四根木柱都掛有楹聯,是鄭家的處世家訓,其中兩句是:「惜食惜衣不獨惜財還惜福,求名求利必須求己免求人」。


從落地窗俯瞰前院,據說以前這裡可以縱覽內港風光,可是現在只看得到櫛次鱗比的屋舍。


二樓的迴廊

俯瞰一樓的內院


二樓門上的雕花和一樓又不同了。


餘慶堂二樓後廳:裡面有一幅由十二扇屏風組成的"折線型壽屏",屏風前的書桌上擺著鄭觀應的鉅著"盛世危言"。


指南上說:這是整個大宅中最精美講究的木雕裝飾。


餘慶堂與積善堂之間以"水巷"相隔


二樓有過廊相通


積善堂:這是鄭觀應的弟弟所建。


門面和建築格式都和餘慶堂類似,前廳一樣有掛落、假天花、燈飾、屋頂花式灰塑,只是面積較小,裝飾也較少。


一樣是"二進",所以一樣有"後廳",兩廳之間一樣有天井。


後廳



積善堂二樓大廳,比餘慶堂小多了,兩側是房間,據說鄭家一直有人住在這裡,負責收租和管理。


日月光華後門樓


據說這是鄭觀應建的,以前更大,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改建成大樓了。


從日月光華樓回望全景 

後院現在改為廁所,是清水模牆面的現代建築(基於不大雅觀,所以沒有拍照)。


還設置一個輔助出入口。


沿著"媽閣街"的外牆,可以看出遭到毀壞的痕跡。


澳門文化局鄭家大屋:http://www.wh.mo/mandarinhouse/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