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原三千院」最早是西元788年「最澄上人」建在比叡山的草庵~當時日本首都在奈良,還沒遷到京都,可見歷史久遠!

西元767年「最澄上人」出生在近江國(今滋賀縣阪本市),他自幼聰明好學,12歲剃度出家,法名「最澄上人」,19歲在「奈良東大寺」修學俱足,成為正式僧侶,但他對奈良這裡只重出身,不重信仰與修行的風氣失望而離開。

離開奈良之後,他回到家鄉繼續修行,22歲時(西元788年)建「比叡山寺(延歷寺的根本中堂)」,在東塔南谷的山梨樹下蓋了一座草庵,名為「一念三千院」或「圓融房」,又叫「梨本堂」,裡面供奉親手雕刻的「藥師如來佛像」,這就是「三千院」的起源。

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之後,決心改革奈良的佛教文化,於是不斷派出遣唐使和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最澄」就是其中一員。回國後,在比叡山創立「天台宗」,建「延歷寺」,守護平安京北邊門戶,當時寺院中的藏經數量有限,他發願要備齊一切經卷,因此掀起一陣寫經潮。

到了西元860年,「慈覺大師圓仁」在大原建立「天台宗聲明根本道場」~日本佛教音樂的發源地,作為念誦佛經的淨土信仰聖地,把附近一帶稱為「魚山」。在此同時,因為比叡山上寺廟太多,所以當時的清和天皇下令將「一念三千院」遷至「最澄上人」家鄉附近的「滋賀縣阪本梶井」。

西元 1118年,皇族「最雲法親王」在「一念三千院」出家,1130年擔任這裡的的住持,改名「梶井宮」,從此之後歷任住持都是皇族,稱為「梶井門跡」(皇族擔任住持的皇家御用寺院都叫「門跡」)。1156年,最雲法親王被任命為天台宗最高地位的「天台座主」,在現址設立「梶井門跡政院」,管理魚山一帶的寺院。

西元1871年(明治四年),「梶井門跡」遷到政院所在地的現址,設為本殿,懸掛
靈元天皇御筆親寫的「三千院」匾額,正式以此為名,並在西元1896年,將境外佛堂~「往生極樂院(淨土宗)」遷到三千院內成為本堂,變成同時屬於天台宗與淨土宗的佛寺。

大原三千元歷史悠久,地位崇高,且多次遷移,所以前言多了些,終於要進去參觀了!

看完長長的介紹,就知道為什麼表參道上的立碑是~「『梶井』.三千院『門跡』」了。


「天台山五門跡」~三千院、妙法院、青蓮院、曼殊院、毘沙門堂,三千院的歷史最悠久。

上了階梯後的表參道是一派精緻的冬雪景色~紅葉落盡的樹枝上佈滿了潔白的細雪,此時店家正準備營業,遊人未到,寧靜的空氣中聽不到一絲的嘈雜。


古老的「御殿門(山門)」旁的石垣很像城牆,這是「門跡」特有的風格,加上這裡曾經作為大原寺廟總管理處的「政所」,所以「山門」建得很像「城門」。


進山門,左側的付受處購買入場券


旁邊一尊手捧佛像的童女銅製立像,很像可愛的外甥女~融融,表情很認真。


美美的入場券:成人¥600、中學¥300、小學¥150,然後就開始提著鞋子,入內參觀囉!


赤腳踏在年代久遠的木質地板上,腳底冰涼,穿過曲折綿延的幾間廳堂,堂中陳列著許多附有說明的歷史古物,但是我門兩個文盲完全看不懂,有點兒可惜。

↓左邊的建築是可以喝茶吃甜點的「客殿」,
用豐臣秀吉修築皇宮剩餘的材料修築而成。


客殿前是以「池泉庭園」著名的「聚碧園」,相傳由江戶時代的茶道雅士金森宗和所修建。


繼續走到室內走道終點「寫佛經場」~「圓融房」,這裡和最澄上人最初建造的草庵同名,而且是抄經之處,不知是否就是幾經遷徙的「一念三千院(圓融房)」呢?

好友SY和湘敏都曾在寺廟抄寫經文,非常推薦我們去體驗,但此時房門緊閉,也不知何處詢問,只好作罷,換成在落雪的迴廊靜觀、參悟。


坐在客殿前的廊簷下靜靜欣賞「聚碧園」的景色,真是無上的心靈饗宴,夏天「聚碧」的庭園,現在被白雪所覆蓋,凜冽的寒天中,喝杯熱茶,賞著眼前似動實靜的景致,不知不覺中,心就沉靜下來,坐上一天也不會膩!

清淨水~懺法洗心


中國天台宗的創始人~隋代高僧「智顗」提出「一念三千」的觀心法門~

「一念」指內心動心起念的當下。
「三千」=「十法界」×「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間」
「十法界」是指佛陀、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而「十法界」中又有「十法界」,例如:人中有人間佛陀、人中菩薩、........、人中畜牲、人中餓鬼、人中地獄,因此形成「百法界」。
「十如是」是指如是相、如是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三世間」是指國土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

一念之間,三千諸法同時俱足,所以一切法都在一念之間,所以心就是一切法,佛教高僧觀心動念如此嚴謹,慚愧啊慚愧!

迴廊的盡頭~「宸殿」,殿前看到的是「有清園」與「往生極樂院」,美得不似在人間。


穿上鞋子,從「有清園」
回望「宸殿」。

「宸殿」~1926年重建,外觀模仿日本天皇處理國政的「紫宸殿」而得名,是三千院中最重要的「懺法道場」,供奉的主像是「最澄上人」親手雕刻的「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公開展示),西間是住持「法親王」的住所,東間設有「玉座」,隔扇上是下村觀山繪製的彩虹,稱為「虹間」。


「宸殿」前的「有清園」有高聳的「北山杉」,還有細如絨毯的「苔原」,白雪、青苔、老樹、古剎,構成這幅如詩的畫面。


園中立著許多莊嚴的佛像~苔原上有之......


北山杉前也有之。

「有清園」名字取自中國西晉詩人左思的詩句~「山水有清音」,所以庭院中,一灣池泉曲流在杉樹與苔原之間。



弁天池


此時正好飄下繽紛的雪花~


啊~~!這雪、這樹、這水、這倒影......,我辭窮了!


三千院的本堂~「往生極樂院」的側面。



西元 985年,淨土宗大師~「惠心上人源信」為了供奉父母的遺骨,祈求冥福,和姊姊安養尼建造「往生極樂院」,供奉三尊「阿彌陀佛」像。

古樸的外觀,不大的空間,裡面為了容納三尊比佛堂還大的阿彌陀佛像,刻意把頂棚設計成向上凸起的船底形狀(可惜室內都不能照相),棚頂本來還畫著天藍底色,天女飛向極樂淨土,花瓣紛飛,菩薩相迎的絢麗彩畫,但是年代太久,已看不出來,我們最後到「圓融藏」看到復原的複製品,真的很精采。

書中說這三尊菩薩不是立像也不是坐像,而是跪坐在蓮台上的「倭座(大和座)」,三尊表情和動作都不同,我們看不懂佛像,但是仍忍不住在這裡駐足,穿好鞋之後,下了階梯仍一再流連。


覆雪的青苔草地上,藏著一尊尊的「小地藏」,超級可愛。


長了青苔的光頭上現在堆著積雪,每尊的表情都不同~若有一台長鏡頭相機就更好了!


「朱雀門」~「呂川」邊的表門,聽說秋天時,從「朱雀門」到「來迎院」沿路有2、3百公尺長的紅葉隧道,想看


走上階梯,我們在「弁天池」源頭的「弁財天」鳥居前歇腳、喝熱茶,太陽忽然現身,真舒服,真享受!



「金色不動堂」是許願道場,1989年新建,看起來很新。


繼續爬坡,來到「觀音堂」,裡面供奉著一尊三公尺高的大觀音像。


觀音堂旁邊立著一排一排的架子~


上面排滿了一尊尊超小的觀音像,大概只有食指這麼高,猜想應該類似我們的光明燈,供信徒消災解厄。


旁邊是「二十五菩薩慈眼之亭」,是重現彌陀淨土的石庭。


庭園中裡面立著這尊觀音菩薩像~看過「聚碧園」和「有清園」之後,就覺得這裡沒啥意思了!


跟著指標,走進梅雨季時非常美麗的「紫陽花苑」,現在完全看不出特色。

回到小地藏草坪、朱雀門,從側邊的「西方門」離開,一下階梯就是收藏重要文化財的「圓融藏」,一進去,正好在介紹「往生極樂院」頂棚的複製畫,大家聽得頻頻點頭,只有我們兩人完全跟不上,此行之後開始認真考慮學日文了!


大原三千院我們走了一個上午,從一進門到朱雀門這一部份讓人覺得彷彿遠離世俗般超凡絕塵,在這裏待上一天也可以。

柴門文覺得「一個女人」這首歌中的「三千院」應該改為「寂光院」較合理,參觀完畢之後非常認同~因為這樣高雅脫俗的地方實在和「失戀」連接不起來,而且穿著「結城配上鹽瀨素描衣帶」的高級和服來這裡爬山療傷,自找苦吃嗎?一出山門,有吃有喝,這是讓人忘卻三千煩惱的「三千院」。

我們的「大原.『一名女子』解謎之旅」完成,心得是:冬遊京都,一定要到「大原三千院」。

官網:http://www.sanzenin.or.jp/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棕熊與小花 的頭像
棕熊與小花

雪泥熊爪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