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往太魯閣之前,正好看到這樣的報導:
合歡越嶺古道」為早年從「霧社、大禹嶺直到太魯閣」的通道,多數路段在中橫開闢後已難覓舊跡,2010年八月太魯閣國家公園又修復「綠水文山步道」一段,民眾可以結合輕鬆易走的「綠水合流步道」,更完整領略「合歡越嶺古道」的前世今生。

我們因此決定此次就來完成「文山--綠水--合流」的古道縱走,正好和去年走過的「錐麓古道」銜接。


綠水文山步道:
 ◎位於文山溫泉與綠水之間,全長約5.5公里,走完全程約需5~6小時。
◎行前需向警察單位申請入山許可。
◎步道長度與難度較高,沿線起伏較大,需考量自身健康與體能再進入,不宜貿然前往。
◎沿線遺留著日據時期的警察駐在所和原住民的部落遺址,還有豐富的生態與原始林相。
◎入口有二處:
   1.中橫166.5K附近,泰山隧道西端缺口處吊橋進入(隧道前有停車格)。
   2.「綠水合流步道」綠水端入口進入。


昨天走完「天祥白楊步道」之後,就到文山分局申請了入山證,承辦警察說文山端有車輛管制,只有每個整點放行十分鐘,我們本來打算從「文山」走回「合流」,一路下坡,但是聽了警察先生的話之後,決定從「綠水」出發,先苦後甘,避開交管,萬一攔不到便車的話,回程踢馬路往下走至少也比較輕鬆。

在太魯閣閣口的7-11買好御飯團當午餐之後,把車停放在「綠水地質館」門口。

(08:15)步道入口在面對地質館的右側,有解說牌介紹綠水步道。


「綠水步道」是日治時期「合歡越嶺道」的一段。1914年日本發動「太魯閣戰役」,大軍攻打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人,戰後日人為了便於統治,開鑿理蕃道路。1932年11月起,依理蕃道路及高等線,著手探勘修築橫越中央山脈的「合歡越嶺道」,1935年3月完工,貫通太魯閣與霧社間的交通。除交通功能外,「合歡越嶺道」更成為當時觀光攬勝及登山健行的熱門路線,途中設有許多路標及旅館設施。

2年半時間就完成這一條工程艱鉅的道路,可見當時的日本政府多急著控制台灣,多急著榨乾資源啊!

步道入口走一小段就來到叉路口,右邊往「綠水合流步道」,左邊是今天要先走的「綠水文山步道」。


由解說牌上擷取了步道的說明圖,可以清楚了解沿途的景色。


出發吧!


隱身於荒草中的駁坎,靜靜地見證著過去的歷史。


走沒多久就開始爬坡,還真是不太好走,終於了解為什麼5.5公里就要走5~6小時了。

(08:32)完成第一段爬坡之後,看到青綠的岩石、白色的地衣,枯黃的「槲蕨」葉。


步道雖然不好走,但是狹窄處,都設有安全鐵鍊或拉繩,不必擔憂。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一路上不只林相變化大,坡度也很大,走起來挺吃力的。


樹縫間,看見下方的建築物、溪流與道路,可見中橫大致上是沿著「合歡越嶺道」修築的。


(08:52)開始出現彷彿走不到盡頭的木梯,每一階都須抬腿拾級而上,走起來更累,我們還是比較喜歡走一般的土徑。


(09:05)終於暫時結束了連續的上坡,來到了平緩的稜線,可以稍微喘口氣。


(9:15)陀優恩(Doyon)部落遺址處


這裡曾設有「陀優恩駐在所」


負責治理「陀優恩」及附近「北馬黑揚」和「依玻厚」三個部落。

(09:21)來到步道全程中景色最棒的地方~「跑馬場」眺望點,這裡可以見到左前方的「海鼠山」(H1644m)與較遠的「朝暾山」(H2249m),「海鼠山」下較平緩的坡地即是「跑馬場」。

跑馬場視野開闊,日治時期曾設「海鼠駐在所」,「太魯閣戰役」之後,日本人降服了太魯閣族人,軍隊撤離立霧溪流域,但是仍留下陸軍三個中隊在「跑馬場」威嚇族人,直到1916年局勢穩定後才完全撤離。

我們遠觀跑馬場的位置,連如何走到那塊地方都覺得困難,實在無法想像怎能在上面飼養與訓練馬匹!如果現在有步道可以到達的話,我們倒是很想前往看看。


接著開始下坡,意味著我們已經越過一個山頭了。


(09:15)來到1.5Km處,剛好走了一小時,走起來很有運動的感覺。


發現一隻雞母蟲,腹部朝上一直往腐葉土壤中鑽,不知是什麼甲蟲的幼蟲。


(9:38)來到「馬黑揚(Maxeyan)部落」,這裡曾是巫師聚居的地方,建築外牆十分氣派。


「祖靈(Utux)」是太魯閣族人的傳統信仰,「Gaya」是祖先留下的道德標準、祭祀禁忌等規範,族人皆須遵守,不然就會招來懲罰,所以不論生病或發生災難,族人都認為是因為違反了「Gaya」。


族人遇到困難時,都會求助於巫師,巫師藉由「占卜」與「祖靈」溝通,詢問原因,再為族人治病或消災。所以巫師與太魯閣族人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提供族人生活上的準則,也給予族人精神上的寄託。


離開馬黑揚遺址不久,看到結了不少豆莢的血藤,不久之後豆莢就會成熟,轉為咖啡色。


(09:48)指標2.4Km處出現綠水吊橋


日漸腐朽的舊橋支柱靜靜地佇立在一旁


(09:52)倒木攔路


沿途山坡側經常看見由石塊構築的駁坎,這是當時普遍的施工法,不僅穩固,而且透水性佳,還可提供植物生長,造就這段古道歷經九十餘年仍保持完好。


我們一路走來都沒遇到人,原本以為我倆將是這條步道今天唯二的造訪者,結果過了一半路程時,遇到四個歐吉桑,是這條步道的志工,爬山兼撿拾垃圾。


他們問我倆由何而來,我們告訴他們--「桃園」,其中一位就說我們應該有三個人才對!正當我倆不思其解時,他告訴我們--「桃園三結義」,所以要有三個人,真是幽默。


志工們說,接下來的路程很好走,聽了心情愉快,悠哉地欣賞著風景。


早起爬山的好處就是可以趁著雲還沒飄起時,欣賞到完整而沒有遮掩的美麗山景。


(10:29)來到四位歐吉桑我們建議我們在此泡茶、休息、游泳的小水池。


池水清涼,消除了不少暑意,涓涓溪水不斷流入,維持了一池的清澈。


繼續往前,還有2.4Km。


(10:50)走完輕鬆的一段,又要開始不停地爬坡!


喘息一下,遠望對岸的中橫公路。


(10:55)距離步道出口還有1.7Km,仍在爬坡。


(11:09)終於見到泰山隧道,步道出口就在隧道附近,心想:應該快走完了吧?!


剩下1.5Km,還要上坡~


0.7K,還在上坡


0.5Km,又是上坡,老婆開始碎碎唸抗議:「從頭到尾都在上坡.......」


最後300m老婆終於翻臉了~「噢!都已經最後300公尺了還在上坡,生氣!生氣!生氣!~~」


(12:08)終於見到水泥路面囉!


接下來就是蠻寬敞的紅色水泥橋


由橋上往下望,見到溪邊的「文山溫泉」,曾經來泡過一次,先在溫泉中把全身泡得熱呼呼,然後再到旁邊冰涼湍急的立霧溪中spa降溫,如此反覆冷熱沖泡好幾次,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可惜民國94年因岩盤崩塌造成一死七傷後封閉至今,今年九月一日終於又要重新開放,冬季時再安排時間前來好好享受一番。


(12:14)過了橋就是步道的終點,5.5Km的「綠水文山步道」我們走了4小時。


我們忘了準備手電筒,摸黑穿過烏漆嘛黑的「泰山隧道」,踏著水溝蓋行走還算安全。


(12:18)穿過隧道就是在步道上見到的銘黃色「泰山隧道」口。


台八線166Km處有路邊停車位,唯一停放的轎車應該就是四位志工的交通工具,等一下萬一攔不到車,至少會遇到他們吧!


起先攔了好幾輛車都路過不停,準備踢馬路下山,欣賞風景也不錯。


後來一輛小貨車停下來等我們,閒聊之後,才知這輛車就是停在隧道口的藍色小貨車,「文山溫泉」和「九曲洞步道」的修復工程都是司機大哥全權負責的,我們很榮興能與這樣默默付出的幕後英雄相遇,他不只修路讓我們可以安心地健行遊賞,還好心地把我們送到「合流營地」。

(12:34)我們接著就從「合流」出發,續走「綠水合流步道」,步道終點正好可以回到停車處。


綠水合流步道不到兩公里,平緩好走,是老少咸宜路線,而且景色非常壯麗。若是尚未申請到錐麓古道(天空步道),可以先來走走這條小而美的天空步道。

沿著產業道路上坡行走十分鐘後,接到左轉接上林蔭步道。


陽光由樹間灑下,正午時分也可以享受樹蔭下的清涼。


(12:55)弔靈碑~弔慰4名殉職的日籍駐警,碑上刻有他們的大名,他們因公殉職誠然可敬;但是他們霸佔我們的領土資源,屠殺我們的同胞祖先,簡直是國家級殺人集團,我真不知該用什麼立場來看待這種石碑!


古道沿著山壁開鑿,斧鑿刻痕歷歷可見。


古道另一邊就是懸崖,懸崖下方就是「立霧溪」的景色。


遠處隱約看到屋頂房舍的地方就是「綠水」河階。


溪水不斷向下切蝕,但是砂石不斷堆積,地殼不斷上升,造成「綠水」這裡的河岸垂直高懸在河床上方,形成「河階」地形。照片中河的右岸都可以明顯看出。


立霧溪在這裡轉了一個大彎,中橫公路、我們走的步道也跟著大轉彎。


出現矮小的隧道


隧道雖然不長(30公尺),如果有手電筒應該還是比較好。


古道兩側用當地石塊堆成低矮的駁坎,這是當時修築道路和保護邊坡的普遍工法,在「文山--綠水步道」也經常可見。

綠水吊橋


回到「文山--綠水步道」和「綠水--合流步道」的會合處。

13:27回到「綠水地質館」前的停車處


8:15出發,13:30完成,走了大約5個小時,完成「合歡越嶺道」中「合流」至「文山」一段,感謝好心人讓我們搭便車,節省了好多時間。

接著我們到新城街上吃午飯、吃涼的、逛老街、回民宿睡午覺!

附註:
攔便車心得~私家轎車通常不停,工程車、小卡車反而機會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