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入口廣場的石頭雕塑品,大自然雕塑的石頭加上支架便成為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

民國26年出生的朱銘大師只比我們家爹爹小兩歲,現在仍然每年推出新的作品,真是厲害!

因為美學知識不足,所以參觀美術館一定要有導覽才看得懂,一進收票口,收票小姐告訴我們上午10:30的導覽剛剛開始,於是我們趕緊跟上,解說員講解非常清楚而且有趣,整個園區導覽一圈大約2小時,結束之後,我們回到餐廳用餐。

點餐形式和Ikea很像,我們原本很擔心味道也會一樣難吃,結果~通通都不賴哦!

吃飽之後,我們再次進入「第一展覽室」重新認真再參觀一次。

走下階梯,是寬敞的長廊,兩邊的牆上是朱銘大師「人間系列」的布料拼貼作品。

表現出人間世俗的人物百態

運用選舉的旗幟,巧妙傳達出台灣人熱衷選舉的特殊現象。

大師的用鉛筆寫著:
「地獄在人間,人間有天堂,問君何處去?但憑一念間」爲人間走廊寫下結語。

長廊間透光的天井下方,一個個跳傘員從天而降,想起我們最愛的戰爭片「Band Of Brothers」,明天6月6日~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D-Day」,慘烈的一天。

長廊的盡頭是開闊的展區,展示著朱銘先生私人珍藏的藝術家作品,其中還有畢卡索的名作,另外就是朱銘先生和藝術家之間的作品贈達。
這是奚淞先生的版畫作品「撈油的漁民」,表情、肌肉都表達出漁民的痛苦無奈。

這一幅是楚戈先生的「不繫之舟」,想起一首同名新詩,表達著追求理想,不受羈絆的意念,聯想到最近看得很熱血的卡通「海賊王」。

展廳中央是朱銘先生的不鏽鋼作品,據說是真人大小,於是我立刻抬腿比較一下,短了許多,遭家人恥笑
,太可惡了!
旁邊展出朱銘先生2011年最新的作品:「發現立方體」,幾乎已經進入哲學思考的層次。

朱銘先生觀察自然現象,思索文明所帶來的災難之後,發現:
「生物界中沒有立方體的動植物存在,所以大自然可以『圓起圓落』。但是人類卻長期生活在立方體的環境和思考模式中,因此會產生稜角、限制、爭執、侵略……」
~「人類創造立方體,卻被立方體所框」

出了水幕玻璃就是戶外展區,這是人間系列最新作品,由真人實作而成
。
朱銘美術館於1999年9月19日開館,寄託「久久久久」之意。

這間堡壘專門展出朱銘先生2005年的作品~「人間系列--三軍」的模型,冷氣開放中
。
裡面陳列「三軍系列」的創作模型,有圖片文字,還有影片說明整個創作過程。

朱銘先生喜歡用不同的素材來表現不同的感覺,碉堡上方的降落傘是不鏽鋼做成的。
跳傘員的身體和四肢圓圓一圈一圈的,是將「海綿」捆上「繩子」,然後再拿去「鑄銅」,表現出運動員的肌肉與動感。

同樣運用「海綿鑄銅」手法,誕生出「運動廣場」上做著各種運動的「運動系列」作品。

當朱銘先生想表現「動態」作品時,就會使用這種「海綿鑄銅」的手法。

「莫那魯道」起義前,手支下巴,靜肅地沉思,完全不受旁邊友人的笑鬧所影響,兩人神情對比,表達得很傳神。

「石雕」作品區,因為風化嚴重,目前封閉養護中。

朱銘的兒子~朱雋~石雕藝術家,「朱雋區」展出朱雋先生聞名藝壇的「拉鍊」系列作品。
「拉鍊」不只打開尖硬的石頭、拉開讓人想偷窺的帳篷,還開出一片清新的蓮花池,也開啟人們無窮的想像。

朱雋區對面是一方睡蓮池,不鏽鋼人像環繞池邊戲水、賞雲、閒聊,好一幅悠哉風景,要不是太陽太烈,我也想妝點其間。

這些不鏽鋼人像看似簡單,事實上卻需要力量很大的機器幫忙,才能扭動這些硬度極高的鋼管,塑型相當不易,鋼人身上的銅線則是代表衣著絲巾等裝飾品。

蓮花池旁邊是兒童戲水區,朱銘先生的作品從2007年以後進入「無色彩」階段,也就是只以黑白呈現。

跟著這些活潑的黑白人偶,我們走進用色豐富的「兒童藝術中心」。

悠閒自在的「兒童藝術中心」附近都是「三軍系列」中的陸軍。

朱銘先生想要藉著這一系列作品表達「向英雄致謝」之意。
這些戰士們呈講話隊型站立,宣示著齊心奮戰的決心。

整個館區的步道旁都是朱銘先生小時候看見的大陸撤退來台的「抗戰英雄」,他們讓我想起年輕時辛苦征戰,所以留下一身病痛,60歲就辭世的公公。

他們走過烽火的歲月,走過浴血的歷史,帶著老舊的大刀、殘破的武器撤退來台,不論步履多麼蹣跚,心情多麼沉痛,仍要手護國旗,守衛國家。

接著來到朱銘先生揚名國際的作品區~「太極廣場」。

朱銘先生拜楊英風先生為師之後,轉為重視內在的修為,開始練「太極拳」,進而創作出「去繁求簡,神形皆備」的「太極系列」,誕生出「從這招到那招」招數變化無窮的大型銅塑作品,每尊三、四公尺高,以俐落的大塊動作劈開太虛晴空的磅礡氣勢,親眼看見真的嘆為觀止。
「太極系列」分為三階段進程,第一階段的作品以「單人練拳」為主題~

最具人氣的作品是「單鞭下勢」,除了「保利龍翻銅」的高大作品之外,還有真人比例的「鑄鐵」作品,已經出現鐵鏽的特殊風味。

這尊氣定神閒卻蘊含無限能量的「十字手」也很有名。

第二階段進入「雙人」對招

簡單俐落的線條,似乎能感受到那一踢腿、一出拳的力道了。

朱銘先生喜歡用不同的材質表現相同的動作,這是真人大小的石雕作品。

最後進入「天人合一」的寫意之作~「太極拱門」~快速過招,一切化為虛境線條的氣魄。

兩層樓高,創作艱難的「太極拱門」完成之後,「太極系列」結束,朱銘先生蜚聲國際,絕非浪得虛名。

我們忍不住也想練練太極,看看能不能啟發一些藝術細胞,
!
「太極系列」、「三軍系列」都是用「保麗龍」為原始材料,因為它最能表現快速凌厲的斧鑿線條,之後再進入工廠「翻銅」完成,園區中看到最多的就是這種「保麗龍翻銅」作品,雖然線條簡單,但是仍然生動傳達出人物的神韻,這才是大師之手。

跟著清脆的風鈴聲,來到「藝術交流區」,看到韓國藝術家成東勳的四件「殘鋼」作品。
右上角的「我愛關公」很Kuso,關公改騎鱷魚,不騎赤兔馬了。

「金山開心樹~音之樹」掛滿瓷鈴,洋溢著幸福的鈴聲。

大太陽下曬了太久,彎進僻靜的相思樹林中,走到「慈母碑」,上面寫著母親的勞苦與慈愛,非常感人。
慈母「王愛」端坐中央,11個孩子圍繞身邊,左邊的姐姐背上就是排行老么的朱銘。
碑文中記載著朱媽媽的「三寶」~熬夜提神的「濃茶」、忍病驅寒的「薑湯」、寒冬取暖的「火籠」。

本來打定主意要到「綠方塊茶屋」吹冷氣,吃鬆餅,喝下午茶,可是竟然大客滿了
!
只好繼續前進,走過最適合眺望金山海岸的「愛橋」。
靠海的懸崖邊展示著「三軍系列」的海軍戰士,還有好大的「廣達號」軍艦(因為是廣達公司所贊助)。

海軍旁邊是空軍基地的停機棚,停放著IDF戰機~「經國號」。

整個「三軍系列」的作品高達330件,是展館中分布區域最廣、數量最多的「大系」作品,所有士兵都是實人比例「鑄銅」完成,彷彿真人演出的一場「大戲」。
2005年9月10日作品發表日特別邀請「三軍統帥」~「總統」親臨「閱兵大典」,與當天參觀的民眾一起體現一場完整的「行動藝術」。
整套作品歷時四年完成,從構思到擺放定位都是龐大工程,朱銘先生自己曾說:「不論時間、體力、經費都是一大考驗,錯過此時,未來可能就無法完成了!」
朱銘先生的創意、用心和耐心讓我們非常敬佩~「立正,敬禮」,請接受我們誠摯的敬意。

草坪邊緣可愛的放羊牧童是朱銘先生童年生活的寫照。

「人間系列~紳士」們撐著黑傘,匆忙熙攘地穿梭在「人間廣場」上。

大家排隊準備進入「美術館本館」,終於又可以吹冷氣囉
!
右側黑色布幕裡擺著三個牢籠,這是2010年發表的作品~「人間系列~囚」。
三間牢籠分別是黑色牢籠關著穿著兩個囚衣的囚犯﹙被動選擇﹚、白色牢籠關著穿著結婚禮服的一對新人(主動選擇)、還有一半黑一半白的精神思想牢籠,象徵善惡選擇在於一念之間的觀念限制,探討內心世界的思辯過程。

展場一樓展出「人間系列~彩繪木雕」作品。

朱銘先生的自雕像

「太極系列」把朱銘先生推上國際舞台之後,46歳的他勇闖國際藝術重鎮~紐約,在自由開放的風氣薰染下,創作出刻畫眾生群相的「人間」系列,直至今日作品創意仍源源不絕。

人間系列捨棄經雕細琢,改以快刀劈鋸,雕出粗獷的線條,保留鑿痕和孔隙,順著木質紋理,為人物妝點衣著髮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此完成!
大廳牆面上排滿這種快雕手法完成的木雕彩繪人偶,最後鋸出斜線,再將中央菱形部分往外推,朱銘先生的手法再再令我讚服不已。

人間系列~「三姑六婆」,用不同的體型和色彩,表現不同年紀的婦女們談笑風生的場景。

有抱著寳寳的母親,有坐姿豪放的摩登女郎,有的表情悲淒,有的靦腆羞澀,果然是三姑六婆的人間百態。

2004年人間系列作品~「和尚」
利用橘灰的袈裟傳達出「和尚」的形象,搭配雙手合十、盤腿冥坐的動作,有的表情安詳虔敬,有的喜樂自得。
作品刻意保留樹幹自然的渾圓形狀,呼應修行者順應自然的心境。

「人間系列~彩繪木雕」透過色彩自由運用,更貼近地詮釋人物的身分、心情、背景。
朱銘先生在創作過程的自我期許下,深切體悟「丟」的美學觀~「丟」掉前人影子、「丟」掉技法、「丟」棄形式。
2007年開始「白彩修行」,這次他要「丟」的是「顏色」,只用最純粹的黑白兩色,當色彩的裝飾性和說明性減到最低時,才會更加深刻地探索作品的本質。
這些人是在太空漫步,還是跳著街舞呢?愛怎麼想,就怎麼想!

充滿力與美的體操選手正在一二樓間表演著。

本館二樓介紹朱銘先生藝術生命中的各個重要階段:
朱銘先生15歲在木雕藝師李金川先生門下當學徒,從此踏上雕刻之路。
白天工作雕刻,晚上謹遵師父叮嚀~繪畫描圖,奠定藝術基礎,31歳已是木雕工藝界的佼佼人物。

但是此時的他卻想探索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於是帶著2尊木雕,登門拜訪當時已是全國聞名的雕塑大師~楊英風先生,他的誠意感動了大師,破格收他當徒弟。
因為楊英風老師的啟發,他開始過著「藝術即修行」的生活,體悟「丟」的美學,作品轉入精神寫意的層次。
也是因為楊英風老師,他捨棄早已聞名台灣工藝界的本名「朱川泰」,幫他改名為聞名全世界藝術界的「朱銘」。

朱銘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兩位女人~母親與妻子。
這三座木雕分別看出朱銘先生雕刻風格的轉變~
深色「慈母像」是初期作品,講究「寫實」,走精雕細琢路線,有拋光上臘;
「玩沙的女孩」雖然仍有拋光上臘,但是面容五官已經模糊化;
這兩尊就是當年他帶去拜訪楊英風老師的兩尊木雕作品。
淺色「慈母像」是晚期的「寫意」之作,保留木皮和鑿痕,重在神韻的捕捉。

木雕作品~「久別」在民國56年獲得全省美展第三名,獎狀上的名字是藝名:朱夢竟。

民國65年,他的鄉土雕刻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展覽中崛起,滿是鑿痕的作品「同心協力」獲得「國家文藝獎」肯定。
牛隻和男人奮力前行的苦景,完全呼應當時國際局勢孤立、經濟尚未起飛的台灣情勢。

我們從早上十點,一直逛到傍晚五點,離開本館之後,我們來到「科學園區」。
水池中好多漂亮的蓋斑鬥魚,池畔展出2009年「人間系列~科學家」的11件作品。

中國四位~「黃帝」的指南車、「方士」的火藥、「蔡倫」造紙、「畢昇」的活字阪印刷。
西方的法拉第、牛頓、愛因斯坦、富蘭克林、居禮夫人、愛迪生與台灣的李遠哲。

兩屆諾貝爾獎得主~居禮夫人

大型壁畫創作的「藝術長廊」

每年夏天這裡都會徵選藝術家到現場創作

「藝術長廊」的出口這個大型裝置藝術好妙~
性感的美女側臉,頭腦裡是一朵飄忽如煙的雲朵~果然,美人心,海底針。

天鵝池所在是「藝術表演區」,仔細觀察,才發現只有黑天鵝是真的,其他兩大三小的白天鵝都是雕塑作品,差一點被騙了。

最後回到傘兵下降的碉堡時,天色已近昏黃。

我們從早上十點開館,一直參觀到傍晚六點閉園,仍然未能將館中的每個角落都仔細參觀。
小時候就聽過朱銘先生的大名,到此一遊之後,才知道他的成功絕非傳奇,而是不斷地學習、創作、思考,不斷地探索自我、超越自我的成果。
敘寫這一篇遊記的過程中,回到美術館官網了解朱銘先生的生平和作品歷程,幾度被他篤實、認真、謙卑的人生態度,還有對這一塊土地的熱情、省思、投入,感動得鼻酸眼濕。
這一片佔地11甲的坡地上,矗立的不是冷冰冰的雕塑人物,而是朱銘先生用生命和心血所創作出的生命園地。
朱銘美術館官網:http://www.juming.org.tw/opencms/juming/index.jsp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