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瘋堂斜巷,我們沿著東望洋斜巷開始爬山,最後變成人行徒步區,原來這是環山一圈的"松山健康徑",週末傍晚很多人來這裡運動健走,我們沿著"東望洋斜坡"往山頂走去,也是充分運動到了。

首先進入一間看起來很有歷史的小型建築物,門口掛著解說牌:東望洋山堡壘,建於十七世紀.現在裡面懸掛著各種不同形狀的颱風訊號標記,我們走上山頂平台到處尋找,都找不到掛在何處,不知是不是颱風季節才會使用呢?


走出堡壘,看台上擠滿了遊客,砲台、燈塔、教堂都在平台上,這裡就是澳門的制高點。

東望洋砲台:建於西元1622年,1637年擴建,是用來防禦外敵入侵的觀察站,原本是軍事管制區,西元1976年葡國軍隊撤出澳門,解除管制,才開放遊客參觀。今天遊客超多,根本輪不到我們拍照。

東望洋燈塔:建於西元1865年,是中國沿海及遠東地區的第一座歐式燈塔,由一位土生葡國人所建,塔高16公尺,最初使用煤油燈發光,後來隨著科技進步,改用電燈。天清氣爽的時候,20海浬外都可以看到它發出的旋轉白光普照海上,直到現在仍然繼續為航行船隻指引方向,所以燈塔內部並未開放參觀。這座燈塔位置的座標值也就是澳門在世界地圖上的定位點,可見這裡的重要性。



東望洋教堂:建於1622年,是東望洋山上最古老的教堂,裡面供奉的是"雪地聖母",所以又名聖母雪地殿。殿內的建築和17世紀葡國鄉間供奉聖母的小教堂類似,拱型天花板,具有葡國修院特色。

西元1996年修葺教堂時,在教堂內牆壁上發現隱藏許久的壁畫,這些揉和了中西文化的藝術品,是目前在華南地區教堂中唯一僅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下午五點,守衛正在裡面更衣,我們把握短暫的時間進去匆匆一瞥,果然看見牆上的壁畫,可惜來不及仔細欣賞;教堂非常小巧,光線昏暗,警衛一穿好衣服就把我們趕出來了
聖母面前更衣,算不算褻瀆神明呢?

教堂旁邊有一古鐘,鑄於1707年,1824年6月重新鑄造,是以前用來報時和通知船隻靠近的工具。已有接近200年的歷史,所以出現裂痕了。


本來我們打算看完東望洋燈塔之後就搭公車回酒店休息,然後到二姐特別推薦的六記粥麵吃晚餐,她說便宜又好吃,而且只有晚上營業,錯過今晚,不知下次還有沒有機會,加上老公身體有些不舒服,所以決定行程就這麼定了!

誰知,東望洋山不愧是澳門最高峰,我們從山頂俯瞰外港一帶的海景,覺得很美,而且周圍的建築好像很漂亮,翻開地圖一比對,原來就是有名的"漁人碼頭",於是我們放棄既定的行程,放棄了六記粥麵,老公也忍住身體的不適,決定向"漁人碼頭"出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