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內供奉著被視為<婚姻之神>的聖安多尼,很多澳門人與葡國人在此舉行婚禮,由於葡國人舉辦婚禮時教堂內外會以大量的鮮花裝飾,所以本地華人亦將聖安多尼教堂稱為花王堂

教堂內可見弧形拱頂,由天花板上吊垂下十盞大吊燈,四周有許多聖像供人瞻仰。


中央的主祭壇建於西元1875年,採"斷雙花"及"雙柱"形式,是巴洛克式的聖壇。



隔壁一間的小祭壇供奉著聖安多尼(中)、聖女嘉諾撒瑪大肋納(右)、聖金大建(左),"聖"是對聖者名號的尊稱。
聖安多尼:出生於葡萄牙的聖人,對於協助尋找失物很靈驗,後來教徒更希望祂能幫忙尋找伴侶,所以便成為了婚姻主保,好像中國的月下老人。
聖女嘉諾撒.瑪大肋納: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祖。
聖金大建:韓國首位天主教神父,曾於十九世紀中期來澳門研習教義,當時才16歲,24歲在上海成為神父,之後回到韓國傳教,不久就在祖國殉道,當時才25歲。


這間教堂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信徒會在聖像前點上一盞一盞的蠟燭,就像是為自己虔誠的祈禱點上心燈,我們在其他的教堂似乎沒有見到這麼多。


聖安東尼教堂對面就是「白鴿巢前地」,被「白鴿巢公園」、「東方基金會會址」和「基督教墳場」所圍繞。

在「白鴿巢前地」很容易就見到東方基金會會址的建築物,建於西元1770年代,原來是澳門富商俾利喇的別墅,到西元1885年時成為澳葡政府的財產,曾改做賈梅士博物館,現在為東方基金會會址。


由於假日不開放,我們只能由欄杆間隙間向內窺望,白色的建築,粉紅色的邊線,階梯上躺著一隻大狗,好悠閒!


接著進入基督教墳場,首先見到一座馬禮遜小教堂,造型仿羅馬風建築風格,是澳門第一所基督教傳教所。


教堂的外觀與內部都相當簡單樸實,屋頂是英國垂式屋架,和天主教教堂華麗挑高的建築大異其趣。


繼續往後走,就來到墓園,本來完全沒有考慮要進來,參觀之後,慶幸自己有順道進來,景色氣氛和想像的完全不同,有一種靜謐莊嚴的美。


這座基督教舊墳場開闢於西元1821年,原來是東印度公司的墳場,當時因為在該公司服務的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妻子Mary因病在澳逝世,公司便向澳葡政府申請將此地闢為墳場,成為澳門第一座新教墳場。


直到西元1857年,市政廳禁止市區內在埋葬任何逝世者,這個墳場因此關閉,墳場內共有162座墓碑,其中大多是來華的英國商人、殖民主義者、鴉片戰爭中身亡的英國將領與來華的傳教士。


其中包括英國首相"邱吉爾"的祖先,不過我們不知道他睡在哪裡。


沿著小坡道走到底,看到馬禮遜與他的夫人~Mary的紀念碑。


馬禮遜(西元1782-1834年)是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編輯了第一本英漢字典,也是第一個把聖經譯成中文的人,旁邊躺著的就是他的妻子。


墓園內還有另一位名人~英國畫家George Chinnery(西元1774-1852年)長眠於此。


他曾住在澳門20多年,由紀念碑下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澳門人相當愛戴他。


白鴿巢公園是澳門最大的公園之一,建於18世紀中葉,原來是葡籍富商馬奎士的寓所,因為他在這裡養裡100多隻白鴿,所以大家都稱這裡為"白鴿巢"。因為公園內有"賈梅士石洞",所以又叫"賈梅士公園",與基督教墳場、東方基金會相鄰,就在聖多明尼教堂對面。


公園入口是"擁抱"雕塑噴水池


水池周圍的地上有"十幅石拼畫",尤其是階梯旁的兩幅最有氣勢。


賈梅士石洞:400多年前,葡萄牙詩人賈梅士遭到流放,隱居在公園的石洞中,並且寫下"葡國魂"的部分詩篇,葡國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這個石洞稱為"賈梅士洞",設賈梅士的半身銅像。


銅像下面刻有"葡國魂"第一首的前三段詩句,背面刻有中文譯本。


銅像左右分別有石碑讚頌他:"偉大的人道主義詩人,葡萄牙大同精神的象徵~賈梅士"、"首善士~才法超人因妒被難,奇詩大興立碑傳世"。


對面空地的樹下有葡文石刻,我們看不懂內容是什麼,旁邊中文刻著童子軍對他的讚頌文,看得出澳門人對他有多推崇。


每年6月10日澳門的葡人社團都會到時洞前獻花,並且朗誦"葡國魂",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豫康亭"裡很多老人在裡面下棋。


我們爬上旁邊的瞭望台,可以清楚看到對岸得高樓和"凱旋門廣場"的字樣,可見距離有多近,難怪沙梨頭海邊這一帶當年偷渡的難民非常多。


公園內這處觀景台充滿了西方風格,是18世紀末法國地理學家兼航海探險家"方濟亞"公爵的艦隊停泊在澳門期間,為了進行天文研究而建造的。


觀景台下很多巨石,旁邊長了成片美麗的花朵。


不知這些花叫什麼名字?


這裡從18世紀末就建有4500平方公尺大的"樹苗場",不少英國的植物學家和園藝專家都曾在此進行研究,然後移植到東南亞一帶,成功之後,就會轉運到英國的皇家植物園內,所以當年的專家曾經說:"澳門擁有全球其中一座重要的植物園"。

這片美麗的花圃不知是否就是"樹苗場"的一部分呢?


公園裡矗立著"金大建"神父的塑像,我們曾在聖安東尼教堂認識過他。
這尊雕像是1985年由韓國主教會贈送給澳門教區的紀念物,由當時澳門總督高斯達主持揭幕儀式。


從小看瓊斯盃籃球,韓國隊總是小動作很多,最近的新聞例如:論文作弊、把中國的人物和節日說成是他們的......,感覺是個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民族,所以至今對韓國人成見仍然很深,但是看了這位金神父小小年紀就為了信仰而殉道的精神,仍然由衷佩服,能為自己堅信的理想奮鬥,雖然只有25年的人生,卻是何其壯哉!


走下公園北側出口的鐵梯,許多大石聳立在旁,非常壯觀,上方就是白鴿巢公園。


大石之間還有"一線天"景觀。


繞過巨石區,有成排的廟宇,第一間叫做「醫靈廟」。


供奉醫靈大帝~華佗,上面高掛"普濟民生"、"杏林化雨"的匾額,"杏林化雨"是咸豐年間所題,可見歷史悠久。
 

廟旁的古鐘雖已鏽蝕,紋路仍然華麗清晰。


醫靈廟旁邊是依山而建的石室:"觀音巖 水月宮",裡面供奉著觀音菩薩。旁邊就是「土地古廟」。


繞過巨石區之後,到了"麻子街",旁邊依山而建的就是澳門最古老而且最具規模的土地公廟~沙梨頭土地廟


「土地古廟」建於明朝中葉,廟裡懸掛著一整排的匾額,而且同時供奉著慈祥的土地公與土地婆,這在台灣很少見到。


土地公和土地婆後面的石壁上刻著"永福古社"石碑,相當有古味,所以這間廟的全名是"永福古社土地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都有眾多善男信女到這裡來膜拜。


「聖母先鋒廟」供奉"梨山聖母"和"先鋒正神"。


旁邊供奉著"馬頭將軍",我們對民間信仰一無所知,所以只會照本宣科,一知半解,倒是對廟裡的雕像和名稱充滿好奇。


榕樹根旁一尊小小的財神爺。


走下寺廟階梯,看到圍牆上方蝙蝠(諧音"福")造型的圖紋,是"咸豐十年三月吉日立",由"拖船信眾敬送","拖船信眾?",難道這裡以前居民很多"拖船"維生嗎?


這一區的中心是外國富商的別墅,但是周圍卻住著很多社會下層的中國居民.離開麻子街之後,我們往沙梨頭海邊走去,房子老舊頹圮,和白鴿巢前地完全是兩個世界,旅遊指南說這裡是另一個舊城區,忍不住想像當時這塊原本屬於中國的土地上,住著養尊處優、佔盡好處的白種人,而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只能在社會的下層看白種人臉色過活,任憑他們控制宰割,政府無能,百姓無助,多麼令人唏噓的一段歷史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棕熊與小花 的頭像
    棕熊與小花

    雪泥熊爪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