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上8:30開車看到這個採煤石雕,表示菁桐小鎮已經到了。


網路前輩建議將車停在往「白石村」的方向,於是我們將車開過平菁橋,停在礦工住宅下的圍牆邊,開始今天一整天徒步觀光的行程。

停車處旁邊就是河濱公園,一層一層的草地,還有盛開的杜鵑花,很漂亮。


日式宿舍群
▲昭和十三年(民國27年)台陽礦業為了開發菁桐地區的「石底煤礦」,在「白石村」興建的員工宿舍。
▲日式木造建築,朝向北面,有心向故鄉和富士山(薯榔尖)的象徵意義。
▲宿舍位置高低也代表工作職位的高低。
▲以「民生橋」往來礦區之間。

這裡的屋舍高低錯落,河川圍繞,群山相伴,充滿日式風情。


皇宮
礦長的住所,位置最高,佔地最大,是唯一的獨棟大宅,因為一般人不易接近,故在地人稱之為「皇宮」。


近年,主人將其整修保存,改為餐廳,很多偶像劇、MTV、廣告外景和雜誌報導都愛來這裡取景。


我們很愛這裡的庭園造景,很有日本味,本來想進去消費參觀一下,隔著矮牆偷看了一下別人的餐點:花茶加鬆餅,還是外面走走就好了!


白石腳土地公廟
就在「皇宮」的旁邊,皇宮家的黑狗非常認真看家,我們只要一接近就狂吠加狂追。


小小的舊廟外面加蓋了大屋頂,看起來還是舊舊的。盛開的杜鵑花遮住了紅磚砌成的金爐。


豬灶(屠宰場)
位在皇宮後門的對面,60年代,養豬是家庭的副業,除了可以吃之外,也是結婚、應急的一大經濟來源。


這個屠宰場由附近五戶肉商共同使用,規模應該不算小!


皇宮對面的日式房子已經頹圮了,園子裡散落著很多日本黑瓦。


我們順著小巷走下階梯,感覺時間在這裡似乎凝結了。


這條小徑非常幽靜,有春天的嫩葉、青翠的草坪和盛開的杜鵑。


而且附近鳥況非常好:小彎嘴三五成群地在草叢中跳躍,台灣藍鵲啞啞地劃破了這裡的靜謐,五色鳥咕嚕嚕聲則是這裡最佳的背景音樂,在這裡散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北海道民宿位在民生橋邊。


以前是台籍工頭的宿舍,和太子賓館隔橋相對。


太子賓館
菁桐三大古蹟之一,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興建,已有七十年歷史,原本是台陽礦業的「高級招待所」,叫做「石底俱樂部」,和日本皇太子完全無關,但是因為建築精細雅緻,所以自由時報記者替它取名為之為「菁桐太子賓館」,和金瓜石的「太子賓館」互別苗頭。


溪邊的草地以前是俱樂部的籃球、網球球場,每逢月初,員工領完薪水,就會到此消費娛樂,非常熱鬧。

可惜園區現正整修中,我們無緣進去參觀,連四周的大樹都被砍掉了。



我們沿著太子賓館旁的小徑,往菁桐老街和車站方向走去。


老街流傳著一段津津樂道的浪漫故事~~一位鐵道員和冰店小姐隔著鐵道圍籬,產生了戀情,......。

於是,情人節時,老街上都會舉辦「贈送許願筒」活動,這種許願方式從此流傳下來~~


願愛情像鐵路~長長久久!May love last forever as the railroad.


許願的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看得我們大笑不已~~

其中一個寫著:「每週啾啾兩次!」
老婆不解的問:「老公,啾啾是什麼?
老婆問得我都害羞起來了,還是趕快轉移話題!


菁桐車站
西元1931年設站,早期站名叫「菁桐坑」,是平溪線的終點站,礦產全盛時期是全台運煤量最大的車站。


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少數木造小火車站,菁桐三寶之一,名列台灣百大歷史景點。(頭銜真多!


降煤櫃
鐵道的一側掛滿了許願筒,另一邊是全台灣最長的降煤櫃,連續一百多米,形成菁桐鐵道特有的景觀。


很多專業攝影師拿著很專業的器材在此取景。


蒸氣火車加水塔


火車進站


火車上有「平溪天燈節」的彩繪


我們遠離觀光區,沿著鐵道散步。


菁桐國小
這裡曾經是平溪地區唯一一所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民國60年代採礦興盛時期,全校師生曾經超過千人。

我們原本只是進來借個廁所而已,可是卻被校園中處處可見的可愛的造型深深吸引。

首先門口牆壁上有鐵路蒸氣火車裝飾,完全符合在地特色。


警衛室對面是幼稚園小朋友的春聯作品,樸拙可愛。




新寮下座
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這裡建有六棟「新寮」,目前僅存兩棟,位在地勢較低處的一棟叫做「下座」,是礦場電工的住所,所以也叫做「電工寮」,非常低矮窄小。


新寮上座
位在道路右側,地勢較高,較新、較漂亮,是西元1962年時美國經援開採「青桐煤礦」時陸續興建的十三棟礦工工寮。


上座的房舍中,只剩一、二棟有人居住,其他都已頹圮。


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房舍實在太小了,並不適合一家大小居住。



回到一坑口,橫越106號道,對面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往白石腳地區,小路上有零星的農家。


繼續前行,右邊出現一間小土地公廟,左邊下望,基隆河上一座嶄新石橋,可是橋頭卻立著字跡模糊的石碑「平溪庄白石橋寄附者芳名碑」,看來大概古橋已毀,徒留捐獻者姓名以資紀念。


菁桐煤礦
靠著美國經濟援助而開坑,民國44年12月開鑿,取名為「白石腳煤礦」,之後更名為「石底新坑」,46年開始生產,才叫做「青桐煤礦」,石底煤礦廢坑後,這裡成為主要礦場,直到民國76年12月結束營運。


坑口和建築仍在,現在已轉為私人產業,可以撈魚,還賣盆栽,兼作跳蚤市場,商品琳瑯滿目,如果不去想古蹟保存這些嚴肅問題的話,就覺得很可愛,很生活化,很符合現實。


礦坑的旁邊現在是「白石庭園」

可以賞景、用餐、散步、蹓小孩。


最後我們回到早上經過的日式宿舍區、平菁橋、老街、車站,在車站旁的咖啡廳後方看到「情人橋」指標,於是我們往下走。


情人橋
菁桐地區歷史最久的橋樑,橋面是鐵造結構,曾經是中埔地區連絡礦區的唯一橋樑,採礦時,橋上人潮熙來攘往,當時是聚落中最主要的道路。


仔細看看橋墩,一新一舊,因為河水長期沖刷,橋基掏空,橋面也因為年代久遠而鏽蝕,所以仿照原貌重建,只有中埔一側的橋墩仍是舊跡。


之後,我們走過窄小的鐵橋,來到荒涼頹圮的「中埔」工寮區,樹上、草叢中、小徑間......,到處都是新掉落的天燈,心情真是複雜:今天主要是來賞天燈的,可是天燈垃圾真是極大汙染,既想看,又有罪惡感。

此時,遠處平溪方向不斷有天燈飄起,於是我們決定捨棄還沒走完的行程,向平溪天燈報到去。


逛了一整天,收穫滿滿,如果說,鹽水古鎮有如家道中落的大家閨秀的話,菁桐小鎮就好比艱奮勤苦的純樸村婦。

繼上次
鹽水小鎮驚艷之後,這次有幸走訪這個曾經輝煌的礦產小鎮,心中又是另一番感觸:小時候新聞中怵目驚心的礦坑災變現場,如今實地走訪,處處讚頌著煤礦黑金為這裡帶來的繁榮與富庶,也許,外人都只看到事件的片段,就下了片面的評論,其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有權利來為這一段歷史下定義吧!

菁桐,我們還會再來看您的!

參考資料:太子賓館:http://www.hanyappf.com/frameset01.htm

2010.03.06當天日其他行程:
薯榔尖(平溪三尖第一尖)
平溪天燈

接著是我們的目的地~廁所,洗手檯旁的魚骨頭造型很特別。


旁邊還有小城堡休息區,好像童話世界。


教室屋簷上的運煤車箱


司令台兩邊的風車


小青蛙和蜻蜓的組合是我們的最愛,幾乎隨處可見~~


細細的水管上面有


升旗桿上面也有,真是太可愛了!


回到車站前的老街逛逛

菁桐鐵道故事館
人氣商店,遊客爭相在櫥窗前拍照,我們也跟著湊熱鬧。


楊家雞捲
40、50年代生活艱困,食物保存不易,聰明的老闆夫婦將當天沒賣完的食物加工,用豆皮包起來油炸,就變成了「雞捲」,買不起拜拜的牲禮,就用「雞捲」代替。


即使後來菁桐礦業沒落,楊家雞捲依然是這裡60年來的熱賣商品。


雞捲
芋頭很多,肉很少,吃起來很甜,但是沒有芋頭香,外皮炸得很硬,會割嘴,總而言之:沒有下次了!

豬肝粥
應該改叫「豬肝湯泡飯」比較對,即使如此,還是比雞捲美味。


之後到隔壁的「鄉村小吃店」點了餛飩湯、再隔壁點的臭豆腐都比楊家雞捲好吃多多!

再次回到鐵道邊,火車正要離站。


觀光人潮隨著列車陸續湧入


菁桐礦業生活館
位在鐵道旁,是鐵路局員工宿舍整修改裝而成的。


裡面詳細介紹菁桐這個煤礦小鎮的一切,連工人的薪水袋、工作表都有。


跨越鐵道,來到菁桐車站對面,爬上階梯之後,就踏上了菁桐地區曾經燦爛一時的「黑金」之路~菁桐煤礦博物館


選洗煤場
大正十年(西元1931年)鐵路通車時就興建了,後來開鑿「石底大斜坑」,各礦區的產煤都集中從大斜坑運出,直接連接到「選洗煤場」進行篩選分類,然後儲存到鐵道邊的降煤櫃,等候蒸氣火車向外運輸,整個運煤方式變成快速的流動線。


後來陸續改建,西元1961年改為尖頂磚牆,成為台灣最大的選洗煤場,和台陽俱樂部、菁桐車站同列為「菁桐三寶」。


礦場總辦事處
總管台陽公司的行政中心,當時在此上班的職員超過百名,各礦場發放薪資時,甚至曾有從這裡排隊到鐵道邊的盛況。


辦公位置居高臨下,可俯瞰菁桐市區、和白石宿舍區,我們晚上看完天燈,又回到這裡看夜景。


石底大斜坑
石底地區早期的一~五坑開採一段時間之後,越挖越深,運輸、通風、排水工作都加重,因此在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三月,在菁桐車站附近開鑿了雙線坑道的石底大斜坑,向「二坑」深部挖鑿,然後連結「一坑」和「三坑」,各坑挖出的煤炭全部集中從這個大坑口運出,原有各坑道的出炭路徑從此廢止,運煤系統從此改變。


我們沿著步道,走在坑道上方,來到一處模擬地下採礦的小公園。


坑口附近有許多頹圮的建築物,地上仍能清楚看到台車的軌道。


二坑聚落
▲礦工人口居多的半山腰聚落。
▲西元1927年「石底二坑」開挖,以流籠台車運煤到選洗煤場。
▲西元1937年,改從「石底大斜坑」集中運煤,「二坑」廢止。
▲民國64年「石底大斜坑」廢坑停採,「二坑」繼續採煤,直到民國76年。

我們離開菁桐鎮的觀光區,繼續往「二坑口聚落」前進,看到一些零散的木造、磚造的房子。


繼續前行,連續遇到「菁桐古道」入口兩次,於是我們順便登了有「平溪富士山」之稱的「薯榔尖」。


爬完「薯榔尖」後,由二坑口聚落回到106號道上,經過「變電所」,圍牆邊有漂亮的壁畫。


再往前走,就到了「薯榔村」


薯榔村
從前是種植薯榔的工寮,所以舊稱「薯榔寮」,村後方的尖山就叫「薯榔尖」。


先民們利用「薯榔」來染布之外,還利用它來防水和增加纖維的韌性,過去漁村的漁網就要靠「薯榔染」才耐用,但是後來塑膠繩普及之後,薯榔被取代,也就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一坑聚落
▲位在薯榔村的「石底一坑」是菁桐坑地區最早開採的礦場(大正12年,西元1923年)。
▲坑口附近是最早形成聚落的地方,後來,採礦重心轉移到石底大斜坑,這裡就沒落了。
▲民國五十年代,一坑口對面的「青桐煤礦」開採,新建了一批礦工工寮~「新寮上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棕熊與小花 的頭像
棕熊與小花

雪泥熊爪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