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來青舍」位於桃84線道0.5km處,入口前草坪即是停車場,很方便。



入口小徑兩側的池塘分別種植了荷花與睡蓮,可惜時間不對,無法讓尼可拉感受
夏荷的優雅。


走過小徑,眼前是一座造型古色古香的木門,據主人說:這是山西境內清咸豐年間大戶的宅門。


門匾上刻著「和氣致祥」,可見原來的主人是和善之人。


可惜台灣的氣候並不和善,這座宅門飽受風雨侵蝕,右側木條已岌岌可危,不知下次再來時,會是什麼模樣?!

來到主建築前,白牆黑瓦,甚是特別。整個建築物原是清朝嘉慶年間安徽省黃山村落的「小花廳」,曾為行政辦公室、地方集會所、私塾,如今來到台灣卻搖身一變為截然不同的用途。


門上深色木匾刻著紅色的「水來青舍」四字,「水來」是屋主外婆之名;「青舍」取自「客舍青青柳色新」。


兩側對聯「出入有僧皆佛印 往來無客不東坡」顯示主人是謙遜有禮的雅士,把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尊為「東坡」,真是不好意思!


大門前運用屏風做巧妙的遮掩,讓人不會有直視空曠地的不安,屏風中央的荷花磚畫甚為雅致。


古物隨意散置在門前空地四周。


今天的太陽真燦爛!


大夥兒難得聚首,而且是在如此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前,當然要合影留念。今天幾乎全員到齊,只缺大俠阿浩浪跡東洋去了!


雕工細緻的木門內即是大廳,也是我們今日要用餐的地方。


跨過門檻,抬頭可見到上方的「月樑」交錯嵌合在主樑上,
高挑的空間、精緻的木刻,讓人有時光倒流的錯覺。


面對大廳,光線由遮住天井的布幔中散出,照亮整個大廳,大廳四周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古董木桌椅。

主人說:最早是為了要幫正廳中央的這尊大佛找個合適的住所,後來在尋覓裝飾品、家具的過程中,遇到這棟古宅,一見鍾情,加上許多的因緣際會,這座百年古屋就來到了這裡,一切都是「偶然的註定」(見最後的轉貼文章)。


我們來的早,人數又多,被安排到左側靠窗榻榻米的位置,正好方便老弟一歲的小予欣玩耍。


首先送上一壺麥茶。


紙餐墊上印著關於這裡的簡單說明。


隨後依序送上「胡麻沙拉」


「花生豆腐」


「生菜手卷」


「焗烤南瓜」~尼可拉非常認真研究這道菜,說回法國要親自下廚煮看看,阿潘真幸福,祝尼可拉成功。


主人都會確定客人吃完之後,才送上下一道菜,完全符合「慢食」的精神,不會有壓迫感。

「五穀米飯」上灑著黑白芝麻~附上一碟「韓式泡菜」與「手工海苔」,海苔切成寬條狀,用筷子將海苔包著泡菜及五穀米飯入口,口味清爽特別。


酒壺狀的陶器內裝的是「桂花醋」,倒入小酒杯中,以醋代酒,健康又風雅,我們很喜歡,又續了一壺。


時節已入冬,主菜是熱呼呼的「素火鍋」。


青菜是主人自家栽種的有機蔬菜,自行加入火鍋中食用,老婆和阿潘對火鍋湯頭讚不絕口。


「三杯杏鮑菇」是裡面難得味道較重的菜色。


最後送上「紅豆西米露」,甜淡適中。


從阿潘的口中得知,台灣的「珍珠奶茶」在法國相當受歡迎,她老公此次來台喝了不少五十嵐的珍奶,我們打趣地建議她可以回法國賣「西米露」,結果很遺憾,她老公對這道甜點一點興趣也沒有。

十道全餐豐盛完成,十全十美。

從事古董家具生意的老闆夫婦,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出這一套依著時令調配的有機蔬食,讓阿潘老公讚不絕口,感謝老闆夫婦的用心,成就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談笑風生中,時間一下就過去了,大家成家立業之後,見面似乎就不再那麼容易,開心的是,大家都還是老樣子,伯村下午兩點半還要上班,鳥獸散之後,我們一車五人繼續前往永安漁港散步。

記錄一下今天幾件小插曲:

上午十點我們接了小強,開車去接阿潘夫婦的路上,老婆閒著沒事,打電話問候一下老金,老兄他老神在在地說:「正要出門,十一點會準時到僑愛。」
什麼~~,我們是十一點要到「水來青舍」~~,幸好由台北下來的伯村及時解救,不然真不知老金何時才會現身!(證明:少根筋和年齡、社會歷練都無關)

大人輕鬆聊天吃飯賞景,小予欣非常可愛乖巧的在榻上玩耍。


沒想到,竟然在這荒郊野外巧遇保母一家人,小予欣開心到不行,笑得好燦爛。


大家不禁同聲感嘆,世界真是太小了,老金特別提醒老弟:不能做壞事,隨時會被發現的!

但是我們這些大人實在坐太久了,小予欣終於還是忍不住響亮地哭了一下,原來是肚子餓了,趕緊泡牛奶!


接著發現身上有異味,趕緊換尿片,旁觀的老金搖著頭說:真辛苦!沒想到老弟一派輕鬆地回答:不會啊!立刻引來眾人圍剿,紛紛替玉珊抱不平......


今天最好的消息是:從大學時代就立志要娶淑衿的伯村,終於宣布喜訊了:預計明年四、五月,他們倆透天厝交屋時。算一算,這個好消息足足讓我們等了快十八年,幾乎和王寶釧苦守寒窯一樣久了,這對有情人的愛情路真是曲折艱辛,終於要結成眷屬了。他們還和阿潘說好要到法國巴黎度蜜月,老婆一直說好羨慕好羨慕~,唉~!

尼可拉每次來台總是風強雨大,老婆甚至曾打趣地說,下次台灣缺水時,就請政府買兩張機票邀請尼可拉來台就ok了。這一次他們返台,天氣好多了,老婆和尼可拉說好,下次來台,再找一家美食餐廳好好品嚐,不會讓他失望的!

*   *   *

以下是「水來青舍」的搬家(名符其實的搬「家」)來始末,屋主的熱情與堅持令我佩服!

關於水來青舍 文/游惠玲~摘自「商業周刊」

過去重禮、惜情、愛物的概念,漸漸被現代人事事求方便快速的想法所取代,然而好東西跟好關係一樣,都需要時間慢慢醞釀,急不得的。在迪化街謝家的深長大宅裡,每個物件都被仔細的保存著,因為它們背後所聯繫著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從事骨董買賣的翁雪晴,花了三年的時間,才讓「水來青舍」這幢徽宅在台灣重現,說的是人與老宅的奇遇。金門水頭老厝在國家公園的力量下重生,水頭人歡欣鼓舞,敞開大門歡迎你來分享他們的過往記憶,過過復古好生活。

體驗徽派建築中的古風雅活 從黃山搬來的立體積木

荷花池旁以磚瓦鋪成的小徑,一步一步地引領訪客走向一幢兩百多年前的建築,遠望,簡單的黑白顏色,在藍天綠地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從容幽靜。「粉牆黛瓦馬頭牆」,這不是大陸徽派建築的標準特徵嗎?為何卻出現在桃園的觀音農田上?

走近,只見屋外的木匾額上刻著「水來青舍」四字,輕推開雕工細緻的木門,嘎吱的聲音緩緩傳出,光線從天井上輕輕落下,將整個廳堂的細膩都照了出來。屋裡內部的空間竟高達 七米 ,由下往上眺望,那高度乍見之下令人震懾。上方的月樑交錯嵌合在主樑上,交疊出整個內部空間的高挑。大廳中木製的桌椅也是來自山西的古物,是主人多年的收藏,長形的燭台安穩地掛置在木樑上,引領著來客的視線向上伸展。天冷了,門邊爐上的炭火生起,吱吱擦擦地釋放著暖氣。細膩的崑曲嗓音在清涼的空氣中流動,屋外的雨水打在天井的玻璃上,再隨著一旁的管子滑入地面,滴滴答答、答答滴滴,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盤。時空,在此錯置。若不是樑上的電燈露出了馬腳,來此真會以為自己回到了清嘉慶年間,該品壺好茶、寫篇好字、吟首好詩,才適合整個空間的氛圍。這不是夢境。

「水來青舍」在去年的一月份開幕,整幢老宅的一木一樑,的確都是從安徽黃山腳下的棠樾村裡搬過來,再原景原貌重現的。女主人翁雪晴穿著棉襖、掛著圍巾,一臉的笑容可親寫在臉上,見著訪客,就趕緊請君入座,電爐上的水壺輕吐著蒸氣,催促著泡茶的時間到了。翁雪晴在談笑間有條不紊的泡著茶,動作熟練而優雅,不一會兒,溫順的老樹茶葉入口,屬於這幢老房子的故事,也就在茶香中延展開來……

四年前的中秋節,原本就從事骨董買賣的翁雪晴和先生李文華前往大陸黃山工作兼賞月。大概是當年的月色太美了,讓原本只是要看木頭窗花的兩人,竟然誤打誤撞地就搬回了一幢老宅。現在回想起來,夫妻倆都異口同聲說是「偶然的注定」。回想起當年,兩人在當地販子的遊說下,決定前往距離屯溪約兩小時車程的棠樾村一探究竟。循著高聳宅細小巷弄間的幽徑前行,這幢早已不見人蹤的空宅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亮眼,一天井、一廳的空間大約五十坪大小,銀杏木柱上寫滿了文革時期的標語,但是依舊堅挺的呈現著優雅色澤,李文華看一眼就喜歡。這幢蓋於清朝嘉慶年間的派建築,原做為「花廳」使用,也就是一般「行政辦公」用的公共空間,不過實際用途已不可考,根據翁雪晴的推敲,老宅也可能曾經做為私塾使用。兩人當時對於「遷宅」一事原本難以置信,卻被當地販子斬釘截鐵的語氣說動,原本當時大陸販子開的價格是二十萬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八十萬元),後來又在其他買家的競逐下提高價碼,至少多花了一倍的價格才成交。為了將古宅完整無缺的運回台灣,兩人請當地師傅在每一磚一木及小樑和斗拱上仔細貼上標籤,林林總總近千件的材料令人眼花撩亂。所幸後來又得到住在當地的台灣友人幫忙,兩個長達四十呎加長的貨櫃才得以抵達台灣。

翁雪晴回憶當時,光是要將貨櫃裡的物品拆卸到農地上的「簡單任務」,就花了十幾萬、動用了好幾個工人在夜裡趕工,才得以完成。而拆屋容易蓋屋難,所有的建材在農地上擺了大半年,夫妻兩人擔心躺在地上的銀杏木會遭雨淋蟲咬,還親手搭了一座棚子,好維護這些得之不易的心血。萬事俱備,只欠一位能夠運籌帷幄的建築師。好友薛太空原本從事的是現代化的建築設計,卻特別將工作給辭了,面對著七零八落的數字編號,在農地上花了半年的時間,用電腦技術重組這些歷史古物,才讓「水來青舍」得以在另一個空間重生。而內部樑柱的細節,還有賴曾經參與龍山寺修復工作的木匠師傅幫忙。這位五十歲左右的老師傅,憑藉著多年的實際修復經驗,在樑柱之間加入了插梢,好讓樑柱能夠恢復原貌,不受地震的侵擾。這就樣,花了前後近三年的時間,大約新台幣一千萬元的成本,才在桃園觀音的自家農地上,重現了當初那個因為「喜歡」而埋下的念頭。「若是知道會這麼麻煩,我當初是一定不會這麼做的。」翁雪晴說,而大陸官方目前已經禁止當地任意拆售古宅,因此位於觀音的這幢「立體積木」,應該可以說是台灣空前絕後的大陸徽州古宅了。

然而,現在卻找不到個適切的詞來定位「水來青舍」,說它是「餐廳」又覺得跟其中的思古幽情氣氛有些牴觸;稱它為「茶藝館」,就辜負了這裡精心製作的素食餐點;內部家具會不停變動位置,因為只要有顧客欣賞,主人就會售出,每回到「水來青舍」,總會有些許不同,讓這兒又有點像是座「生活博物館」。翁雪晴說:「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個空間,原本要做自己的住屋使用,後來又覺得應該開放給大家,自然而然地,有人來這兒寫書法、品茶,我們於是也開始供應餐點。」

慢慢的,附近高中的書法老師、美術老師,總會呼朋引伴在午間到來,從容地在幽靜的空間中品嚐一餐美食、談天說地。有一回,一對操著合肥口音的老夫婦乘輪椅前來,望著老宅沉思許久,眼淚幾乎就要掉了出來。翁雪晴猜測這對夫婦或許是安徽人,見著家鄉宅第,不免心有所感。奇異的是,後來翁雪晴曾經試著循原路再找尋位於棠樾村的老宅原址,不論她怎麼在小徑中巡繞,就是找不著這幢古屋原來的處所。難道,這真是一場「桃花源記」式的奇遇?到現在還令她狐疑又玩味不已。
 

*   *   *


.地址: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2鄰下大堀55-5號
.電話:03-4989240
.交通路線:台66號快速道路往觀音方向,至8.7km切至外側,至7.2km處(右轉有7-11)右轉接桃84線(新華路),行駛約2-3公里之後,至0.5km處左側路旁即可看見「水來青舍」石碑,草坪上即可停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