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下室的電梯直達把我們載著三樓展場,入口主題牆上是陳澄波先生的自畫像。
進去囉~~



展場很大,我們依照導覽手冊的動線慢慢參觀。


展出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個人的書信、照片、收藏書籍、素描草稿、新聞簡報、履歷檔案,.......,主辦單位希望藉由這些文件完整還原陳澄波先生一生的藝術藍圖。

最重要的真跡畫作因為有版權問題,禁止攝影;展出的內容又不勝枚舉,所以借用嘉義市政府製作的影片簡略了解他的故事和展出文物~



一直不解,為什麼總是用「我是油彩的化身」來介紹陳澄波先生,看到這裡,終於懂了~


1940年6月陳澄波先生在《台灣藝術》用文發表了一篇文章~「我是油彩的化身」。
文中他以「油彩」自況,表達繪畫過程的孤獨、辛酸、煎熬,卻仍堅持要讓完成畫作。
看了音樂劇,看完了展出,再看這一段文章,覺得他這番自況不是自豪語,而是道出他要將一生奉獻給油畫藝術的心聲。


陳澄波先生在還沒前往日本留學習畫之前,他在母校嘉義公學校擔任教員,這一份履歷內容鉅細靡遺,不只記錄他的學經歷、進修、敘獎,連薪俸、獎金都有明列,我的人事檔案不知是否也如此詳細?


館方還把上面那份履歷表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大正六年起薪只有17圓月俸,大正九年9月換工作(從上表得知),所以薪水三級跳,當年的年終獎金馬上飆到74圓,隔年月俸也升到52圓~~我們研究得好認真!


欣賞完他色彩濃烈,熱情奔放的油畫真跡之後,再看到這一張照片~~
他身後的畫作原本應該是色彩艷麗的,可是在照片中全都只有黑白,我忽然被拉進當時那個年代,照相技術雖然可以捕捉真實的樣貌和神韻,卻無法表現出色彩和光影,比起攝影,繪畫更能傳達出真實而完整的美感。


陳澄波先生學成歸國之後,用畫筆記錄台灣之美,走遍全,照片中的兩只舊背包和這組畫架就是陪伴他上山下海的工具,畫架上是他與親愛家人的全家福。


下面這幅水墨寫生畫完全不是陳澄波先生的風格,因為這是他和「台陽美術協會」的畫家好友共同完成的「淡水觀音山寫生合畫」~山路、房屋、小帆船、鳥是陳澄波畫的;山是楊三郎;左邊的樹是李梅樹;大船是林玉山;前面的路是郭雪湖;中間的水波是陳敬輝所畫。


這樣愛家人、愛鄉土、愛藝術的人,在日本暴政之下走出繽紛璀璨的油畫之路,諷刺的是,最後卻死在血濃於水的漢室同胞的槍桿子下。三立電視有7分鐘左右的深入報導~~



受難之後,他的妻子張捷女士獨排眾議,堅持將他的遺體帶回家,忍住心中的悲慟,為他淨身更衣,並請攝影師到家中拍照,留下這張遺照。


他的遺物:一頂黑帽、一只提箱、兩件貼身衣物(上面留有兩道彈痕)。


當他身陷囹圄,知道自己將被槍決之時,匆促留下一封「遺書」給他的女婿~雕塑家蒲添生,遺書中懇託女婿照顧家人(尤其是他的妻子),並叮囑台灣藝術界一定要團結進步。人生到此境地,他辛辛念念的仍是他最熱愛的「藝術」,令人鼻酸的一封信。(遺書內容請看
這裡

參觀結束,走回一樓大廳販賣部,買了一件他畫「嘉義公園」的T恤。他畫的樹都很特別,樹葉很像綠色火焰,和水中的光影、低頭覓食的白鶴構成一幅閒逸的風情畫。


老闆娘身上穿著和我一樣的「黑色T恤~我是油彩的化身」,她看我又買了這件白的,非常開心,於是送給我這個質感很好的「嘉義管樂節」紀念皮夾,要我明年暑假一定要來參加盛會,接著又請我們一盒很純很好吃的瑞士巧克力冰淇淋,這件300元的T恤真是物超所值。


本來要離開博物館了,在一樓大廳看到一間古色古香的老屋,於是走近瞧瞧。
但是始終找不到入口,詢問之下才知這間「本仁堂」只剩下這一面牆而已。怎麼會這樣?

這是治時代台中潭子區長林瓊彰的宅第,2007年古宅區段的土地都被建商買斷,建物遭到拆除,家屬於是將建物中的「交趾陶壁堵」捐給交趾陶的故鄉~嘉義市政府。


這塊門匾上面,除了邊框有交趾陶小品裝飾之外,還有一些剪黏作品(角落的黃花),中間的文字也是交趾陶製成的,是出自石岡書法家劉曉邨的墨寶。


這些交趾陶裝飾雖然斑駁、褪色了,但是仍掩不住高貴典雅的氣質。上面兩組「書卷」裝飾在左右門額上;下面兩組是「窗頂堵」,都是先請名師彩繪之後,再由交趾陶師父依照原畫捏塑、調配釉色、窯燒完成的。


最精采的是從正門一直連接到左右側門上方呈「ㄇ」字型裝飾的「水車堵」。
整個壁堵彷彿好幾座戲台子,上演著好幾個不同的故事:
「大象」是的孝行感動天帝,於是派大象來幫他耕田的故事。
「騎馬的官員」是潘岳母親病重,想歸老家,因此辭官,陪母親返鄉躬耕,母病得癒。
「兩位長者」中,捋鬍子的人是老萊子,他「綵衣娛親」,逗得母親笑嘻嘻。
「拄杖老婦」已經破損,但是身形、動作仍充滿故事性。


我們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是跟著文字的導覽說明,仍看得津津有味。

走出博物館,正門旁立著這塊巨大的「錐螺化石」~~
民國74年十月,嘉義市民陳壬癸陳金鐘陳進文三兄弟在八掌溪五虎寮發現這塊上面佈滿「錐螺化石」的巨石,重達30公噸,高400公分,寬350公分,三人合力搬運,收藏了18年。嘉義市博物館開幕時,館內展出嘉義化石,三兄弟慷慨捐出,作為嘉義市這個化石重鎮的見證。


接著我們到博物館對面的「文化中心」廣場,尋找陳澄波先生的外孫(蒲浩明)為他雕塑的這尊姿態瀟灑的塑像,喜歡他的姿勢、神韻、線條。


草坪邊緣立著兩幅陳澄波的畫作,畫的都是「製材工廠」,畫中的「貯木池」就是現在文化中心的所在地。


這裡在據時代曾是「東洋規模第一大」的製材工廠,高聳的煙囪是當年嘉義市的地標。阿里山運來的紅檜巨木運到「北門驛」之後,在這裡製成販賣材,再轉售到日本、韓國和台灣各地。


我好喜歡陳澄波先生身旁這個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可愛作品,旁邊還附插畫說明。


「老樹生命到了盡頭,倒臥在它熟悉的土地上。老樹已死,留下美麗的身影。它要告訴我們:關於生命延續~『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故事。」~By 盧銘世


這名樂手酷斃了。


同時,嘉義也是「石猴的故鄉」,因為60多年前就有素人藝術家們利用八掌溪的石頭雕刻「石猴」。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帥哥」。(果然有帥,刻得好,名字也妙!)


這兩隻開心的胖猴被我誤認成日本的狸貓了。


接著進入文化中心地下室參觀「交趾陶館」,對交趾陶有了清楚的認識。


文化中心三樓正展出「蒲添生百歲紀念特展」,好想去看,但是今天的藝文收穫已經超過我們的食量,所以決定下次去台北參觀他的故居~「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文化中心跨過忠孝路就是「北門驛」,民國元年啟用的紅檜木造建築,是世界第三大高山鐵路~阿里山森林運材鐵路的起(終)點。
當時從這座車站延伸出廣大的腹地作為貯木池、製材場、俱樂部、火車維修廠、木材專賣街,這一帶儼然是當時全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場,這座百年車站就是嘉義林業興衰的最佳見證人。


民國87年發生大火,舊車站40%燒毀,如今所見是重修過的三級古蹟。


車站旁陳列著舊車廂。


本想進站參觀,卻不得其門而入,只好遠眺月台。


若不是今天已經逛到兩眼昏花,兩腿發麻的話,「北門驛」旁邊就是「檜意森活村~農業精品區」,對面就是今年九月才開放的「嘉義舊監獄」,我們都還想繼續一遊。

回博物館取車的路上,經過文化中心前的「杉池」,一位女子給了我們這份摺頁,邀請我們到博物館旁邊的「動力室」參觀林務局舉辦的「木雕作品展」,她覺得這樣棒的展覽如果因為剛開幕、缺乏宣傳而錯過,就太可惜了,因此頂著炙人的烈日,逢人就介紹,她的工作態度感動了我們,本想回旅館歇息的我們欣然前往,室內瀰漫著芬芳的木材香,作品非常精緻,非常值得一看。


「動力室」附近這一大區都是林務局正規劃中的「嘉義林業村」,又有很多可走可看的。

這塊區域包括博物館、文化中心、北門驛、林業村,玩個一整天都嫌不夠,我們今天蜻蜓點水地在這附近走走看看,就感受到嘉義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人情味,來嘉義市絕對不能錯過這個好地方。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 陳澄波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http://www.cabcy.gov.tw/index1.asp


《2011.11.05~06嘉義二日遊》:
宛如藝廊的「DAY+ HOTEL嘉義商旅」
桃城小吃散步錄
轉角遇到美的嘉義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棕熊與小花 的頭像
棕熊與小花

雪泥熊爪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