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的商店和岸邊的扁舟,一時以為自己正身著和服,踩著碎步,風姿綽約地走在木橋上~


沒想到接著就出現自己的「寫真」,頓時回到現實~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在「中之島公園」旁,我們終於和「東海自然步道」指標重逢,之後可要好好跟緊它,免得迷路。

「嗨!要坐人力車遊嵐山嗎?」背後大大「嵐」字的人力車伕上前和兩位小姐搭話。
嵐山一帶,人力車很多,這麼冷的天氣,這些年輕帥哥只穿著薄薄的衣褲,錢不好賺啊!



連接「中之島公園」另一岸的就是嵐山的中心地標~全長155公尺的「渡月橋」。

「渡月橋」建於九世紀初,當時叫做「法輪寺橋」。後來在某個清朗無雲的夜裡,「龜山天皇」賞著月,看見水中的月影,從橋的這一頭,慢慢渡到橋的另一頭,不禁讚嘆如此美景「似滿月過橋般」,從此這座橋就有了「渡月橋」這樣詩意的名字。



「葛野大堰」,就是前一篇介紹過的「秦氏」治水高手~「秦河勝」所修築的灌溉水利設施,所以這附近的「桂川」又叫做「大堰川」。

站在「渡月橋」上欣賞著古堰、河景、山巒,雖然沒有春櫻秋楓來妝扮,仍是絕美的風景畫,一時忘了身邊還有熙來攘往的遊客和車輛。



順著「大堰川」河邊步道散步,「鸕鶿」優雅地張開翅膀,讓暖暖的太陽曬一下身上的羽毛。每年七、八月時,附近的漁民會利用牠們來捕魚,稱作「鵜飼」,許多年前到桂林旅遊時曾見識過,也就不會覺得新鮮。


離開大堰川,步上石階,我們來到位在丘陵上的「龜山公園」。(11:50)


公園中的小徑四通八達,每一條景致都不同,但是都一樣雅致靜謐。


本來想往頂上展望台眺望「嵐峽」風光,但是前一段行程耽擱太久,而且怕之後無法回到「東海自然步道」,所以乖乖跟著步道指標,來到「竹林之道」。


「嵯峨野竹林」應該算是京都的代表風景,平時這裡遊客如織,幸運的我們竟然沒有遇到半個遊客,可以隨意取景。


離開竹林之後,經過俯瞰「嵯峨野小火車」嵐山站的好地方,可惜冬季停駛,沒有列車經過。


開始下坡,要離開龜山公園,換成欣賞嵯峨野的田野風光。(12:04)


「哇ㄚˋ~啊!」青山、藍天、微雲映照在「大倉池」中的美景,讓我們忍不住驚嘆。


池畔有座小巧的神社,過去瞧瞧~


「御髮神社」~祭拜美髮造型師的始祖「藤原政之」~全日本唯一的「髮神」,有意思!
神社只有照片中看到的那麼大,比較特別的是左邊紅色柵欄中立著的石頭~「髮塚」,
頭髮是人體最高的部位,是造化主賜給我們的天然帽子,要好好愛護保佑頂上之髮。



今日無風,「大倉池」怎麼長皺紋了呢?仔細一看,原來「大倉池」的池面結冰啦!

嵐山嵯峨野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寓居流連的地方,兩旁盡是古雅別致的別墅。

這個季節,顏色鮮豔的只有橘子和茶花。


來到「常寂光寺」的「仁王門」前,這裡原本是鎌倉歌人「藤原定家」的山莊,現在是賞楓名所。(12:15)

「常寂光」的意思是「佛所居住的淨土」,寺內的氣氛讓人油然興起清淨向佛的心,聽說這裡是失戀女子京都療傷之旅的一站。

寺名很美,秋楓很美,但是這個季節經過卻覺得沒啥特別,而且還要門票300円,我們張望了一會兒,決定繼續前進。



嵯峨野高級住宅區的街角邊出現坂本龍馬、中岡慎太郎等人的雕像,原來著名的「薩長同盟」就是在天龍寺簽訂的。


繞過龍馬雕像前的空地,看到這個樸拙的指標~「落柿舍」好特別的名字啊!

門前的柿子將落未落,柴門掩映著清幽草庵,真有禪趣,很想入內看看,但礙於今天的行程,只好過門而不入,幾天後,我們特意再訪。


「二尊院」因為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兩尊佛像而得名。
這裡的「總門」是「伏見城」的「藥師門」遷移過來的,很氣派

我們從總門外望見參道兩旁大樹夾道的氣勢,其他季節應該更美(門票500元)。



「久遠寺」~想起2009年曾經拜訪的「身延山久遠寺」,這座分院很低調。


相對於「二尊院」的氣派闊綽,相鄰的這間「久遠寺」看似民宅,但不失幽靜。


接著,我們離開步道,岔進無人小巷,「檀林寺」很雄偉,但門匾上的字跡已經斑駁。


我們在這個茅葺屋頂的解說牌前研究「祇王」是誰?神祇?貴族親王?
此時一位中年男子來和我們說了一大堆日文,我們頓時目瞪口呆,菜英文只好上場說:「我們不是日本人!」接著他開始用流利的英文詢問我們許多問題,還提到說他來過台灣好幾次,對台灣的美食和人情味印象深刻



寂靜中,踏著苔痕石階,循著竹林小徑,他問: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


還好,「祇王寺」入口到了,他彎進去,我們故意直行~


三兩步就來到「瀧口寺」門口,從外表看,兩間寺廟的風格很像。
尷尬解除了,把書拿出來認真一下,才知道這兩間苔痕茅屋的小寺都和「平家物語」有關。


喜歡這裡,不只因為這裡的氣氛,還因為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其實「祇王」不是神也不是王,而是一個女人的名字。

「平家物語」的背景是平安時代末期,武士崛起,貴族沒落的戰亂年代,當時操縱政局的有三大勢力:在朝為官的「藤原氏」、擁有軍事實力的武士集團「平氏」和「源氏」,全書的主軸就是「源平合戰」,平家紅旗,源家白旗,元旦特別節目「紅白對抗」就是淵源於此。

「平清盛」是「平氏」主將,大權在握,不可一世,他囚禁前任天皇,後來還立了自己的孫子當天皇,但是8歲的小天皇被政敵逼得跳海,最後,「源平合戰」由「源氏」獲勝,開創日本第一個武士政權~「鎌倉幕府」。

「祇王」原是「白拍子」舞妓,後來成為「平清盛」的寵妾。「平清盛」對她寵愛有加,連媽媽、妹妹、家人也得到優渥照顧。但是後來「平清盛」又移情別戀另一位「白拍子」舞妓~「佛御前」,不僅把祇王打入冷宮,甚至把她的家人都逐出平家大門。雖然不久之後「佛御前」也被冷落,平清盛想召回祇王,但她已看破紅塵,和母親、妹妹,一起到這間僻靜的尼姑庵削髮為尼。

「平家物語」描寫的是「平清盛」從崛起、輝煌,最後極盛而衰的一部悲劇,「無常」是全書的基調~~人情無常、盛衰無常、諸事無常啊!

看完故事,才知這座「祇王寺」原來是尼姑庵啊!我剛剛應該告訴那位施主:世事無常,何必執著呢?阿彌陀佛(但是英文怎麼說啊?)



嵯峨野一帶的寺廟還真不是普通的多,似乎一回頭、一轉身就會遇到!

這間不是寺廟,而是「人偶展示館」,冬天遊客少,休館,這一帶好多店家都是這樣,傷腦筋!


可愛的「八體地藏」守護著三岔路口,保佑用路平安。
從這裡到「愛宕神社」之間都是列為「傳統建物保存地區」的「嵯哦鳥居本」老街。(12:54)



「嵯哦鳥居本」是這一區的地名,舊名「化野」,是京都人的墳地。

這裡的發展歷史:「室町時代」的農業集落→「江戶時代」因為參拜「愛宕神社」而產生「町家(商店)」→「明治、大正」時期修築這條「愛宕街道」。

所以這裡最特別的就是不但可以看見「瓦頂木格窗」的「町家」,同時也保存了好幾棟「茅葺合掌屋」的傳統「農家」。



這裡到「化野念佛寺」一帶屬於「下地區」,大多是「瓦頂木窗」的都市「町家」,現在是老街上的商店街。

現在時間中午1點,我們原定行程就是要在這裡用餐,開始物色......


這家「与呂七」只賣湯豆腐和蕎麥麵,選擇不多,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

精緻的陶藝店


手工藝品店,門口的老婆婆好可愛!


用「蠶蛹」作成「人形」和「動物」的展示櫥窗,這一套作品叫做愛宕街道駕籠公主」,好生動,好可愛!


走到這裡,太陽忽然變弱,氣溫驟降,好冷好餓......,這裡幾乎每一家都是商店,可是好像賣吃的都沒開,有開的都不是賣吃的!!

繼續走
,來到通往安葬孤魂野鬼的「化野念佛寺」的岔路(門票500円)~又餓又冷,沒力氣爬樓梯了......(13:04)



「化野念佛寺」到「愛宕神社」屬於「上地區」,這一區「茅葺合掌屋」比較多,感覺比較淳樸,我們好像走進了住宅區。


這間民宅外牆展示著各式屋瓦,屋主是從事相關行業嗎?


「嵐山高雄收費道路」跨過老街上方~老街越來越僻靜,看來很難有餐廳了!


這附近果然「合掌屋」不少,只是後面兩間改用其他材料來當屋頂,明顯感覺出這些傳統建築正漸漸消失中!


「平野屋」是一家料理店,真令人高興,只是不看沒事,看了差點嚇死~~香魚懷石料理,「15000円」。

「平野屋」正對面有一道狹長的階梯,寫著「往巴士站牌」,此時飄起小雪,有股衝動想爬上去,搭車回市區好了,還好當時忍住,不然就看不到後面的美景了!

看到「愛宕神社」的紅色「一之鳥居」,表示「鳥居本老街」已經走完,再往下走的話,就要進入森林中了,為了五臟廟,只好回頭!(13:13)



650公尺長的「嵯峨鳥居本」老街,冬天非假日中午竟然只有「与呂七」這一家店提供午餐,一定得進去了!


菜單只有簡單兩頁,我們一頁各點一道~~

1300円的「湯豆腐定食~梅餐」,湯頭很清爽,有吃小火鍋的感覺,全身都暖了起來。


700円的??蕎麥麵,我們看不懂日文,上桌之後才知道點了一盤涼麵,越吃越冷,以為冷到流鼻涕,沒想到竟然是~~


~~流鼻血啊.......!!!餐巾紙上斑斑血跡,花了好一番功夫才止住。

無論如何,吃飽就有元氣,我們要離開嵯峨野地區,開始欣賞峽谷河流風光!

嵐山→鳥居本,大約三公里,我們從11:23走到13:13,速度比早上快一點了,吃飽之後還有七公里的路要走,加油!


歡迎接著收看:東海自然步道(3)~落合保津峽、金鈴峽、清滝
       東海自然步道(4)~錦雲溪、高雄神護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