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建築,「田中市太郎」開的店舖,一直經營至今,昭和時代初期,造酒店經常兼營商品販賣,這是少數仍然完整保存下來的店舖格局建築。


「小樽運河」是小樽市浪漫的代表,沒想到當初在籌建時曾經遭到強烈反對,直到後來開挖派佔上風,這條運河才順利誕生,運河、運河邊的石造倉庫、手宮線、北之華爾街,共同創造了小樽的經濟奇蹟。

後來小樽港沒落,市政府一度打算將運河掩埋,將車道拓寬,引發「建路派」和「護河派」激烈論戰,「護河派」發起「全國保護小樽運河運動」,聲勢浩大,可是「建路派」不顧半數以上市民反對,1984年仍進行拓寬道路工程,市民激烈抗爭,運河才被「有條件」地保留下來~~


1.縮短運河,全長1324m變成1120m,縮短約200m。
2.運河寬度掩埋一半,但是「淺草橋-中央橋-竜宮橋」之間設「散步道」,發展觀光。
3.「竜宮橋」之後的「北運河」保留原始寬度(40m)和樣貌。


「田中酒造」散步不遠,就來到仍能看見運河原貌的~北運河


這一段運河景色和變窄的觀光運河段氣氛完全不同,有時空凝結的沒落感,幾乎沒有遊客。


運河邊停滿了漁船


旁邊就是漁業批發市場和罐頭工廠


接近「竜宮橋」,河道開始縮減。


運河掩埋之後多出這一塊空地,融雪之後,應該可以看見一片公園,但是現在正值隆冬,我們只看到這兩個表情生動的「友達像」和一片皚皚白雪。

「北運河」邊的這間「舊涉澤倉庫」很漂亮,中間大大的山型屋脊,前面兩側有兩間較小石屋,現在變成餐廳了。


舊大家倉庫
位在「竜宮橋」對面的臨港路邊,是石川縣出身的海產商人「大家七平」在1891年所建造的,高出來的小屋頂上面的「山七」標誌和大大的雙層拱門都是它的特徵。



舊早川支店
新潟縣出身的「川又見一郎」本來在這裡開「早川商店」的分店,賣茶、紙、文具,後來自立門戶,店名改為自己的姓氏~「川又商店」。

原建築在1904年「稻穗町大火」燒毀,重建的這間屋舍對於防火相當重視,所以特別加厚防火牆和側牆,近看突出的側牆立面雕有旭日、龜、鶴的圖樣,建築很用心。



海貓屋(舊磯野商店倉庫)
建於1906年,20年代曾被左翼作家「小林多喜」當作「不在地主」的小說場景,1976年喜歡歐式料理的「增山誠」先生在這裡開了西餐廳,店名取為「海貓屋」,供應無國界料理,用餐有情調,頗負盛名。 


1986年老闆增山先生的好友「村松友視」撰寫小說「海貓屋之客」介紹這裡,自此之後,這裡成為許多電影或電視劇取景的拍攝地。


舊安田銀行小樽分行
建於1930年,希臘式建築,圓形立柱是最大特徵,昭和初期典型的銀行建築。
戰後由富士銀行繼承,1970年成為報社大樓,2001年道路拓寬,建物向後方遷移,同時進行外觀整修。



接著我們沿著「色內大通」走到「小樽運河巴士總站」,搭往「天狗山」或「最上町」的公車,要去「富岡台地」參觀。我們在「綠一丁目」下車,開始散步。

天主教富岡教會
小樽的天主教傳教活動從1882年開始,教堂經歷過幾此建設,1928年在現址動工,隔年六月底舉行獻堂儀式。



教堂屬於哥德式建築,玄關的尖頭拱型,對齊懸掛十字架的八角小塔給人與天相接的感覺


二樓禮拜堂用彩色玻璃組成的拱型窗戶很別緻。



離開富岡教堂之後,經過這間看起來也很有歷史的「淺草寺」。


寺廟非常古樸簡單。


鳥居下方立著牌子:「道內最古的聖觀世音菩薩立像,十世紀時之作,小樽市指定有形文化財」,就是這尊嗎?


馬路對面的「小樽稅務署」裝飾的小雪人好可愛,想買一組回家。


舊「遠藤又兵衛」宅邸
在「富岡一丁目」公車站牌邊。明治中後期以後,富岡一帶成為富商們的豪宅區,這一棟建築是以海產致富的「遠藤又兵衛」在1902年落成的別墅,建築雖以日式的木造瓦砌為基調,玄關旁卻設置西式的會客室,整體風格又能非常協調。

這裡一度面臨拆除的危機,後來保留面向馬路的主要結構,木門和正面圍牆被指定為「小樽市指定的歷史建物」。



接著我們搭公車到「堺町老街」的「童話交叉口」下車,開始老街散步兼購物逛街。

書上說明治時期,「堺町老街」前方就是大海,略成弧形的街道就是海岸線,「童話交叉口」是從前的登船處,有點難以想像!


「童話交叉口」對面就是「小樽音樂盒本堂」,門口的大蒸氣鐘是加拿大的工匠作的,難怪和溫哥華Gastown的很像,每隔15分鐘會「發聲吐氣」一次。


此時正好下午五點,先是傳來悠揚的音樂盒聲,然後就蒸氣中開始噴煙,接著從對面「童話交叉口」廣場傳來另一段音樂。

「童話交叉口」後方的圓頂高塔是Cafe LeTao的免費展望室,人龍排到一樓,我們根本上不去。


聽完蒸氣鐘,我們到音樂盒本館隔壁的「夢之音」逛逛,裡面專賣卡通造型的音樂盒。

平時有點小氣的老公竟然毫不猶豫地買下宮崎駿「天空之城」的「飛行機器人」音樂盒送給他的弟弟,讓他設計圖畫累了時,可以聽聽音樂,休息一下。


「北菓樓」和「六花亭」都是北海道的西點名店,2008年來時兩家都買過嚐過,說實在的,並不喜歡北菓樓的年輪蛋糕。


「六花亭」二樓可以坐下來喝下午茶,我們只花230円買了三個不同口味的奶油泡芙,就可以無限暢飲免費的鮮奶咖啡,少少錢就買到幸福的滋味


「小樽運河」和「堺町老街」應該是小樽觀光客最多的兩個景點;走在堺町街上一直看到「北一硝子」的名字。

認識「北一硝子」
日文漢字「硝子」就是「玻璃」,幕府末年,「九州」和「本州」發展出不同的玻璃製法。

明治時期34年,「淺原久吉」從北九州來到小樽,創立「淺原硝子」,大量生產當時需求龐大的漁業用「浮燈」和日用的「油燈」而致富;70年代後,玻璃
發展多元化,開拓出藝術和觀光業務,更名為「北一硝子」,成為小樽玻璃業的龍頭老大。

北一硝子三號館~舊木村倉庫
明治年間,小樽尚未大規模建港前,鰊魚事業已經蓬勃發展,這裡是當時專門存放漁獲的倉庫。
後來小樽漁業沒落,變成雜貨倉庫,但是生意不好,一度荒廢,最後轉入「北一」旗下。
「北一硝子」在小樽共有十幾家分店,其中這間「三號館」列入史蹟保護,最具歷史價值。



中央走廊左右各一間倉庫,走廊上還保留著當年方便港口運送漁獲的「台車」軌道。


我靠著牆的這間倉庫就是北一的「三號館」,是很有情調的咖啡館,還有鋼琴現場演奏,本來我們想去感受一下,但是裡面已經擠滿等候的人潮,而且禁止拍照,只好離開。


匆匆一瞥間,挑高的木骨結構下,點著北一硝子起家的產品~「油燈」,燈光昏黃,琴音悠揚,很有氣氛。

另一間倉庫現在是賣酒和咖啡的「九番倉」,外牆上四幅彩繪玻璃窗很漂亮。


來到小樽很想買些玻璃飾品作為紀念,但是這些東西不只脆弱易碎,價錢也讓我們心碎。聽說這家是「北一硝子」的「Outlet」,專賣樣品、新手師傅作品、過季商品、次級品,應該可以買得起了,所以打算進來大肆「挖寶」。

我們反覆逛了好幾圈,找了好久,但是不論價錢或品質,都看不出這裡是「Outlet」。最後好不容易選了一個價錢比較平易近人的咖啡杯~~近7000日円,不幫忙包裝~~老公不准我買,因為和我們小樽住宿一晚價錢差不多,逛得心好痛~~


北一購物落空後,貧窮的我們決定到老街上的「千円店」~「夢藏人」撒銀子去,可是看過「北一」的作品,怎麼看得上這些廉價的東西呢?又空手而出!

繼續逛街購物行程,結果~喜歡的買不起,買得起的看不上,逛到天色變暗,心情黯淡!

這是唯一的收穫~~你說什麼啊,台北車站地下街就買得到.......,,胡扯,台北車站買的一定不是「北海道限定」,哼!


逛物不成,還是看古蹟比較不心傷,所以不進店家,繼續古蹟建築巡禮。

舊第百十三銀行小樽銀行
1893年百十三銀行在小樽設立分行,地點就是這裡,解說牌說:屋簷下有「秤錘」浮雕~~百十三銀行的標誌,現在則是「海鳴樓」的堺町分店,專賣音樂盒。


小樽浪漫館~也是舊第百十三銀行小樽銀行

後來百十三銀行擴大營業,在原來位置附近新建了這棟氣派的大樓。現在這裡則是賣可愛玻璃飾品的「小樽浪漫館」。


門口的雪人好可愛。


大正硝子館本店~舊「名取高三郎」商店
五金商人「名取高三郎」在稻穗町大火之後建的店舖,後面還有住宅和倉庫,現在則是另一家大玻璃行~「大正硝子館」的本店所在,後面還有體驗工房、蜻蜓珠館和玻璃館,對面隔著運河支流就是「小樽浪漫館」。


逛著逛著,肚子越來越餓,冷冷的天不想吃小樽有名的壽司,想來碗熱騰騰的拉麵,正好經過這家拉麵店「利久亭」。


「利久麵」,和日本拉麵不太一樣,有一點像台灣的大滷麵,一大碗680円。


「野菜鹽味拉麵」,滿滿的蔬菜,700円/碗。


小樽運河巴士總站~舊三菱銀行小樽分行
繼續往下走,回到我們經常報到的「小樽運河巴士總站」,這裡位在「堺町通」和「日銀通」的交叉路口,是當時「北方華爾街」的中心地帶。「堺町通」過了這個路口就叫做「色內大通」。


舊第一銀行小樽分行
這棟建築位在巴士總站對面,和其他銀行的舊建築相較之後,顯得樸素低調,原來是後來重新利用的服裝公司改修過,原始建築在馬路兩旁立著「3層樓高天樣式圓柱」,好想見識一下什麼是「天樣式」!


舊北海道拓殖銀行小樽分行
這棟建築是小樽經濟最繁華時(1923年)所建設的,與三菱、第一銀行的小樽分行共同妝點了「北之華爾街」的十字路口,是當時北海道內的代表性建築,也是我們在小樽市區看到最氣派華美的洋式大樓,現在是Hotel Vibrant Otaru。

船型木製花台


花台上的拱窗很別緻,彩繪玻璃的圖案也很活潑。


飯店門口點著溫馨的雪燈


四周也有雪燈圍繞,冬天的雪夜都不覺得冷了。


日本銀行舊小樽分行
這棟建築是由設計東京車站、東京日銀本行和大阪分行的大建築師「辰野金吾」所設計的,「日銀通」就是因為這間銀行坐落於此而得名,現在仍保留1912年初建時的外貌,,2002年小樽分行裁撤,改成「金融資料館」,遊客可以光明正大地闖入銀行金庫免費參觀!


走回「色內大通」,繼續夜訪「北之華爾街」的舊銀行建築。

舊三井銀行小樽分行
這是小樽第一棟鋼筋水泥建築,所以年紀也比較輕,是昭和初期的建築,石牆上搭配五座拱門,即使已經入夜了,看起來仍然很華麗大方。



舊越中屋別館
「越中屋」是明治30年代以後外國旅遊書
都會介紹的旅館,這棟建築是專供外國遊客住宿的「別館」,現在叫做「小樽 Grand Hotel Classic」,中央縱列的梯形凸窗是最大特徵。


我們順著「色內大通」走到「中央通」,轉往北海道最早的鐵路~「手宮線」,觀賞「雪燈之路」最精華的展場。

走訪小樽,彷彿聽著一位歷盡滄桑、看淡一切的絕代佳人娓娓訴說著數不盡的精采過往,只適合靜靜欣賞、慢慢感受......

最後,連結一段蒸氣音樂鐘影片,為小樽的古蹟巡禮畫上句點。



相關連結:小樽市指定歷史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