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牌上面這一段介紹「錐麓古道」歷史引發我的好奇心,因此上網看到一些資料,才知道這裡曾經發生壯烈的「太魯閣戰役」~~

話說日本人統治台灣以後,原住民抗日事件頻傳,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之後,使出鐵腕,定出「五年(1910~1914年)理番計畫」,讓原住民全數繳械,解除武裝。
1914年是「五年理番計畫」的最後一年,日軍完成了周密的規劃與佈局,5月24日向原住民各社發出「招降諭告」:「盼汝等儘速繳出槍械彈藥,表達歸降之誠意,.....汝等即使抵抗至勢盡,我軍亦必窮追不捨,悉與剿滅,無一倖免。」這樣殺氣騰騰的內容,美其名為招降,實乃宣戰殲滅。
1914年6月1日,日人發動「太魯閣征討戰」,兩萬多名日軍分別從合歡山和花蓮方向東西出兵,機關槍、野戰炮齊轟,軍艦、飛機夾擊,太魯閣戰士不到三千名,只有弓箭、獵槍,雙方雖然武器、兵力都對比懸殊,仍然僵持激戰74天。
日本文獻記載:「太魯閣人毫不畏懼,面對日軍壓境,彈盡糧絕之下,決定不逃走,轉而持槍肉搏迎戰...」,最後太魯閣人為了延續種族血脈,忍辱投降.結束一場腥風血雨,天地同悲的浴血戰役,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這場戰役中也身受重傷,返日休養,一年之後不治身亡。

當我讀到這段史料時,對於太魯閣戰士的英勇悲壯幾乎要感動落淚,他們最後雖然屈辱投降,但是,為了種族命脈而降,這種忍辱負重的情懷,比壯烈成仁更超然、更可佩。

這一趟太魯閣之行的主角就是這場戰役的現場,合歡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錐麓古道,我們連續操練了兩天,今天一早起床,全身痠痛的程度已經不是「熱力軟膏」能夠安撫的了,兩腿就像上了石膏一樣僵硬,幸好今天的行程比較輕鬆,除了前後2公里需要上下坡之外,其餘都是在海拔700公尺左右的山徑行走,雖然全程仍須10.3公里,但是和前兩天比起來,這完全就是散步路線,小菜一碟!

一早下樓,民宿大廳已經熱鬧滾滾,老闆告訴我們今天這裡就有七人要去「錐麓古道」,昨天在「三間屋」遇見的幾位登山高手由於我們的推薦也投宿於此,他們今天也要走錐麓;另外一對王姓夫婦在老闆的介紹之下,與我們相約同行。

原本打算兩輛車一輛停入口「慈母橋,另一輛停出口「燕子口,這樣下山接駁就不成問題了,可是老闆說燕子口會拖吊,不可以停車,搭每小時一班的免費接駁車回慈母橋就好。

步道起點:慈母橋
據說曾有一位少年被洪水沖走,他的母親每天在此引領等候,因此叫做「慈母橋
紅色斜張鋼橋,橋頭橋尾都有虎虎生風的大理石獅子坐鎮,橋下是「立霧溪和「荖西溪會流處,「花蓮八景的「太魯合流就在這裡,可以欣賞V型峽谷、岩層摺痕和大理石紋理的溪流美景。



6:50慈母橋頭停好車,步道入口就在慈母亭後方,將事先申請好的入園證和入山證投入信箱中,另一份隨身攜帶備查,自行打開矮小木門投入,錐麓,早安,我們來了!興奮ing...
入園證申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http://permits2.taroko.gov.tw/welcome/index.aspx
入山證申請~內政部警政署:http://eli.npa.gov.tw:8080/E7WebO/index02.jsp


步道從10.3公里開始倒數,一早天氣非常涼爽,走起來非常享受。


唯一的缺點就是光線太暗,照相不美!


才一會兒工夫,慈母橋就變小了,合流之美看得更清楚。


民宿老闆特別叮嚀一段私房行程:當看到第一座鐵梯時,不要上去...


「......沿著河床走,可以欣賞白色大理石,感受河水的清涼,之後會接回步道。


果然漂亮,這時真希望太陽公公靠過來一點。


走了0.5公里之後,出現連續一公里陡升坡。


經過一座新建的隧道之後,就是古道了。


剛開始一路上上下下,並不好走。


還好路旁都有堅固的護欄或繩索,安全無虞。


1公里之後,步道開始平緩。


開始進入第一段精采路段~鳥瞰立霧溪和中橫公路。


步道上先民在山壁上斧鑿的刻痕,百年之後仍歷歷可見。


行前看別人的照片,非常擔心:要是懼高的我走到半路,兩腳發軟,不敢走下去,怎麼辦?


實際走在這裡,路徑頗寬,旁邊又有拉繩,靠內側走就好,比想像中安全得多。


8.6公里處是全程最大的一片崩塌地,需要高繞,架設地非常安全,並不難走。


目前為止景色最開闊壯麗的一處。


8.2公里出現老牆駁坎。


駁坎旁邊樹藤自然形成的盪鞦韆是休息納涼的好地方。


這一段路走起來非常涼爽!


舒服哦


鐵梯、木棧橋幫我們繞過崩塌高繞區。


到了6公里處又出現崩塌落石,看起來有點可怕,其實一點也不難走,而且四周景色一級棒哦!


錐麓駐在所遺址
昔日合歡越嶺古道沿途每4公里設置警察駐在所,就近管理鄰近部落及行旅的安全。錐麓古道沿線密集設有4個警察駐在所(即巴達岡、斷崖、錐麓、合流)。1914年設立的錐麓駐在所海拔760公尺,此地向西展望極佳,可遠眺合歡群峰、畢祿山一帶。

當時此地的權力中心,如今什麼也不留,只有一大片空地上一群山友正在開鍋起灶,準備在這裡大吃一頓。


斷崖一段原始步道原本只有30公分寬,僅容雙腳併合,下面是落差750公尺的峽谷,開路工人必須將繩索綁在腰際,將人懸吊在崖壁上,進行炸山、鑿路,日本工人看了之後落荒而逃,最後原住民同胞在日方脅迫之下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親身走在這裡,就能完全體會日本工人為什麼會落荒而逃,腦海中浮現出原住民先人垂掛在山壁上的畫面,面向山壁,兩腳懸空,手握釘鎚,丁丁丁丁......

遠望古道中最驚險的一段,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裸岩絕壁的「錐麓山」


斷崖駐在所
1914年「太魯閣事件」之後,日本因強勢軍力進據太魯閣,為鞏固其統治勢力,在太魯閣地區共設置42處警察駐在所,派了四、五百民警察從事撫育和監督的工作;同時在各駐在所設立「番童教育所」,由日警負責教授簡單日語。
1915年所設,原名為「東麓分遣所」,1920年改稱「斷崖分遣所」,1922年正式改稱「斷崖駐在所」,於1934年廢止。



駐在所前行約50公尺,有一日本人設立之紀念碑,碑上鐫刻「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郞」,紀念1916年發生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最初用木柱標示,到1935年才改為現在的水泥墓碑。


這位日警遭到原住民獵人復仇襲擊時,獨自看守巡邏著這深山絕徑,四周除了懸崖峭壁之外,就是以山為家的野生動物和原住民仇人,什麼樣的信念讓他願意冒險在此留守呢?日本軍官被獵頭割耳應該立碑悼念,然而,無數的原住民冤魂又該魂歸何處呢?

3.1Km「斷崖駐在所」之後是全程最精華的路段,下面就是太魯閣著名的「燕子口」。


立霧溪和中橫公路懸在我們的腳下,路上的車子像玩具車一樣,彷彿一腳就可以踩碎。



現在的我雙手緊臥拉繩,「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看山、看天,就是不敢往下望。


然後一直嚷嚷著:「老公,站進來一點啦...」



平常喜歡爬「皇帝殿」、「五寮尖」、「鳶嘴山」這些攀岩路線的王先生,走到這一段,一直說他有懼高症,軟腳,要幫我們夫妻合照之前,必須先找到安心的立腳處才行,所以我們非常小,但是也真實對比出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


光是步行、站立、照相都必須如此戒慎恐懼,更何況炸山開路呢?


「二號隧道」外側岩石上幾個小小的刻字「大正四年、梅澤柾、 開鑿、記念」,網路上說台灣很多古道都是出自這位「梅澤先生」之手,例如:能高越嶺道、八通關古道。


洞穴中供奉著一尊佛像,但是有些暗,我們沒有注意;王先生還發現隧道上面倒吊著許多蝙蝠,手電筒一照,飛啊......,還好我沒碰見,覺得好噁心,好可怕啊!


500公尺的斷崖路段,遠看像是從山腰中劃過的一道裂縫。


我和王先生一樣,必須找到路基較寬的地方,才敢靠外站,這副無所謂的模樣全是裝出來的。


之後開始下坡,經過「一號隧道」。


1.8公里之後,步道開始階梯陡下,直到「錐麓吊橋」。


經過第一道吊橋:「巴達岡二號橋」,橫跨巴達岡溪,穩固好走。


以前據說是可怕的「鐵線橋」,下面是萬丈深淵,雲來的時候,一片白茫茫,橋的這一頭完全看不見另一頭。

看到一些描述「鐵線橋」有多可怕的故事:
一些膽小的原住民少年,趴在橋上匍伏前進,仍不敢過,族人只好把他打昏,一前一後抬著過橋;一位年輕日警帶著新婚妻子到此上任,年輕少婦看到四周都是高山,遇到的都是黔面的生番,已經深懷恐懼了,度過鐵線橋之前,看到一隻豬在橋上磨蹭不敢過,主人只好綁住牠的前蹄,硬拉過橋,耳邊充滿淒厲的豬嚎聲......,最後年輕妻子轉身回頭,讓丈夫獨自上任......,又是一段悲劇故事的開始--日本軍國政策不只摧殘了鄰近國家,他們的子民也身受其苦。

而今,我這個膽小鬼可以昂首闊步走過吊橋,還能輕鬆站在吊橋上欣賞河谷溪流,一分鐘就到達對岸,來到曾是「合歡越」最平坦、腹地最大的「巴達岡」。


巴達岡駐在所遺址
巴達岡」太魯閣語意為「麻竹」,也有「突擊戰地」之意,可見當地民俗植物栽種與地勢上的戰略價值。

傳說中此地早期屬於巴卡奧家族所有,因山崩屋毀,社人遷至巴托蘭(現在之木瓜溪中游),曾經荒蕪數載無人居住。
約一百年前,呂可社人伊旁.沙歪行經此地,窺出其為控制內太魯閣地區之太魯閣人到東岸交換漢人的食鹽、彈藥與武器必經之路,遂率四戶32人在此居住。
日治時期,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工作「玻士岸」(富世)與「塔比多」(天祥)間的休憩處,除此之外,亦設衛生所、番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如今三層台地上只尋得警官駐在所的水泥地基與水泥柱等遺跡。


五星級的「太魯閣閣」不知以前建在哪裡?和布洛灣相通的「山月吊橋」也失去蹤影,完全嗅不到曾經是「合歡越」最大貿易轉運點的跡象,如今只留下這一大片草地,和駐在所大門的兩根柱子了。


炎夏中發現一片美麗的楓紅,透露的是什麼禪意呢?是古道的故事?還是巴達岡的心聲?


胡思亂想中,已經走到「錐麓吊橋」,王先生夫婦早已在此等候我們多時,過了橋就是燕子口,古道之行即將結束。


漂亮的立霧溪,壯麗的峽谷,偉大的吊橋工程,視覺上豐富的美感饗宴,心靈上無限的感慨衝擊,懷著滿滿的收穫,我們完成了如夢境般的「天空之行--錐麓古道」。


對於我們這些遊客來說,來錐麓古道的主要目的,無非是想飽覽這原本不易親近的險峻風光,但是了解這裡血淚交織的歷史之後,小心翼翼、臨淵履薄地踏出每一步的同時,心裡不只心疼原住民被迫冒險開鑿的心酸血淚,而且感受到日本霸權控制台灣的強烈野心,原本輕鬆的健行路線,心情隱隱的沉重與悲傷,我們帶著謙卑之心、敬畏之意,走完了這條用生命、尊嚴、血淚刻下的歷史道路。

吊橋出口有一位管理員查驗入園證和入山證,如果未經申請者或是夾帶未申請者入山,都會被列入黑名單,以後國家公園任何入園申請都將被拒絕,所以千萬別心存僥倖。


通過查驗,走出小木門,忽然之間,耳邊盡是嘈雜的人聲,擁擠的人潮,絡繹的遊覽車隊,我們霎時覺得從雲端回到人間的不適應。

一位金髮美女忽然問我如何申請進入這條步道,我幫他詢問管理員是否可以到太管處現場申請,管理員也不太清楚地告訴我通常要四天前從網路上申請,我建議她到太管處詢問較好。

民宿老闆教我們:一出來就問管理員「免費公車走了沒?」我們正好錯過13:25這班車,必須等下一班車14:35,70分鐘,也太久了吧!


等車的時候,幾個外國女孩就坐在站牌旁陰涼處玩撲克牌,心裡一整個覺得對不起她們,抱著憧憬遠道來台,到了這裡:太陽好大、公車好少、外語不通、遊客超多、吵鬧喧嘩,毫無旅遊品質,想去的地方只能「四天前」從「網路」申請,一點也不方便!政府口口聲聲發展觀光,可是軟硬體都沒有配合,將心比心,我要是這些外國遊客,我也覺得不好玩,回國之後一定會告訴親朋好友:台灣不好玩,不要去~~真想為美麗的太魯閣做一點事,小難過,小沮喪!回來之後才想到應該建議她們去走迷你版的錐麓古道~~「綠水合流步道」,但是已經見不到她們了,遺憾!

一邊等公車,順便攔便車,始終沒有人願意停,終於有一位開著吉普車要去整治陳有蘭溪的原住民朋友停下車來,但是只有一個空位,所以老公先搭便車到慈母橋開車,之後再回頭載我們三個人一起回慈母橋,我們才正式和王大哥夫婦道別。

後來在網路上查到一個可行的方法:一輛車可以停在溪畔隧道東口處(台8線往布洛灣岔路口附近),或是布洛灣停車場,就不必周折麻煩了,不過路邊攔車的經驗還蠻新鮮的!

回想起2007年曾在燕子口附近的「流芳橋」觀景台上仰望著立霧溪切出那令人屏息的百萬年刻痕~~「錐麓大斷崖」~~「錐麓斷崖」和「福磯斷崖」相隔僅僅20公尺,隔著立霧溪兩相對峙


那時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我居然可以走在那和天一樣高的斷崖上,細數先人的辛酸血淚。

咀嚼著解說牌上的這首詩~~


刻痕  席幕容

從霧裡出現 又再消失在霧裡
那一路唱著歌怎麼也不肯停下來
歌者啊 其實
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跡
在濕潤潔淨的砂粒之間

如果你願意在水邊靜靜俯首
細看那砂質的河床 映著天光
在與你微笑的倒影重疊的地方
流動的軀體其實已經
在砂粒間刻畫出無數細微的起伏紋路
在光與影之間 記載著
碰觸時的顫動和 割捨之間的纏綿

錐麓斷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錐麓古道,是原住民勇士的歷史紀念碑,崖壁上的每一斧每一鑿都留著他們最英勇、最美麗、最深刻的生命刻痕。

《2010花蓮行四日遊~太魯閣登山+六十石山賞花》相關文章:
食 宿:
太魯閣食宿佳選
第一天:蓮花池步道上登祖輪山
第二天:同禮古道、立霧山、砂卡礑步道O型路線
第四天:六十石山賞金針花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參考資料:
★{轉載}風雲太魯閣--二十世紀台灣最大規模的戰役:
http://blog.xuite.net/shylian.chen/blog/19082885
★山徑百年--合歡越嶺古道: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bcpsbbb/3-1.htm
★登山補給站:峭壁.斷崖.驚險.壯麗的錐麓古道: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304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