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記得大一那年,首度離家的我還沒來得及適應住宿生活,還沒習慣大學課程,野百合學運已經如火如荼地在師大附近的中正紀念堂展開。

當時應該是在上書法課吧,馬路上傳來激烈的叫囂聲,學運隊伍經過師大校門口,吶喊著要我們師大人站出來!

當時仍搞不清是怎麼回事,不知道為何要站出來,到底該不該站出來,但是在此同時,講堂上的教授沒有我們要冷靜思辨,而是告訴我們別的學校正在逼我們釋出教育學程,我們該為維護自己的權益而站出來。

坐在座位上,聽著窗外不斷的咆哮,心裡雖然充滿了疑問,但是我知道其他學校的大學生關心的是國家的未來,社會的脈動,而我們師大師生卻只想著教師的飯碗是否仍能繼續獨占,公費的特權能不能繼續享有,我對這位教授的論點,還有班上同學不斷的阿諛附和感到羞愧!

從小就喜歡「蛹之生」、「鐘聲21響」、「未央歌」、「滾滾遼河」這一類大學生愛國小說的我,對於「大學生」這個頭銜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例如:大學生大學生要有獨立的思想,要當社會的表率,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能只是成天讀書的乖乖牌,不能只顧打工而不讀書......,慚愧!

另外,也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例如:大學校園一定很大,一定要有腳踏車,可是當我進入師大之後,師大校園好小,一進校門就是圓環,圓環前就矗立著第一棟三層樓的建築物~行政大樓


師大原來是日本的高等學校,是日本人專門培養統治台灣的高階人才的地方,所以建築風格和總統府(日治時代的總督府)相仿。

行政大樓旁邊就是禮堂


偶而必須起個大早穿著大學服在這裡參加週會,有時也會來聽聽音樂系的成果發表會。


文薈廳在日治時期是學生交誼廳,現在是合作社。


我幾乎每天都是在這裡買麵包當早餐,中午偶爾來吃不太好吃的簡餐,下午買些魯味豆乾解解饞。


對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地方。


昨天是師大一年一度的校慶~~西瓜節,藝術學院正舉辦藝術節。


這裡掛滿各式祈福娃娃。


文薈廳前面的樹林和草坪是我很喜歡的逍遙地,常常和小蘭、美玲這些好朋友一起在這裡吃東西聊天,草坪旁邊是行政大樓。


行政大樓的背面


草坪的另一邊則是上共同科目的普通教室大樓,我喜歡在這些舊教室上課,窗台很低,通風比較好,空氣比較涼,我總愛選個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有清風綠樹,偶而還有小鳥伴讀,即使是枯燥至極的國語語音學,上起來都不會無聊。


行政大樓和普通教室之間有走廊相連


禮堂、行政大樓、普通教室大樓、還有我最常光顧的文薈廳都是日治時期的建築。

六月的師大除了有年度大事的西瓜節之外,也是師大的校樹~阿勃勒開花下黃金雨的時候。


今年初夏的梅雨下得非常起勁,花兒被雨打得稀疏可憐,像教鞭般的豆莢倒是一點也沒少!


這一排阿勃勒樹下現在新設了木頭棧道和露天咖啡座,感覺多了享受午茶的悠閒情致。


阿勃勒樹旁的長廊是讓我感覺最浪漫愜意的地方。


還記得大四時,每週一下午連續三堂我很喜歡的「中國哲學史」,我敬愛的莊教授的課,從大二開始已經跟了他兩年多,但是那一天下午的天氣實在太宜人了,上完二節課之後,受不了窗外自由空氣的召喚,到文薈廳買了滷味、麵包、香蕉,就席地坐在這條長廊下吹風發呆,不巧的是莊教授正好從這裡經過,他明知我翹課,還是和藹地和我再見,我就在這裡悠閒地坐了一節課,老師的善體人意讓我現在想來仍然覺得很不好意思!


最後一棟新大樓就是文學院所在的「誠正勤樸大樓」,國文系的課程幾乎都在「樸大樓」,新大樓空氣不流通,採光也不好。


我畢業時,和普通大樓之間的綠帶仍是光禿一片,如今重返,已是綠樹成蔭了!


當年因為操場施工,所以都要搭車到分部去上體育課,中間還要經過常常交通打結的公館,搭車時間往往不只半小時。本來體育就是我最怕的一門課,加上舟車勞頓,成績更糟。

師大體育系的教授一向以嚴厲認真出名,
還記得大二除夕前夕的下午,我羽球底線發球一直未能及格,老師一直陪著我補考到傍晚,老師覺得我很認真,我更感謝老師一再給我機會,耐心的指導與陪伴。


師大校區非常零碎,光是校本部就分成三小塊,逛完了本部裡的本部之後,就穿過師大路的地下道,走到美術系館和我住了四年的宿舍。


宿舍生活酸甜苦澀不一而足,此時若走進去女生宿舍,一定充滿了西瓜味,一間宿舍住六個人,我有幸與一群美女同住,沾她們的光,大四那年的西瓜節吃西瓜吃到膩~~醒來是西瓜,上完課回來還是西瓜,睡前再吃塊西瓜,最後還見識到西瓜是如何爛掉的,頗難忘的日子!


本部的第三塊校區是在和平東路對面的圖書館和教育學院。

特教大樓前面是就圖書館遺址~博愛樓,讀書時,這座古蹟的存廢是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


大樓前的碎瓷磚貼花,老公說很像澳門的崗頂前地,博愛樓很像崗頂劇院


壯觀的教育大樓


中央草坪上的阿勃勒盛開中


工教系館前面可愛的機器人


教育學院側門出去,穿過麗水街,這裡是日治時代林務局中階文官宿舍區,濃濃的日式風格。


師大旁邊的「錦安公園」一帶在日治時代叫做「錦町133番地」,當時為了和艋舺、大稻埕這些台灣人的聚落區隔,日本人選擇將生活圈往東、北、南方發展,尤其是南門外設置樟腦工廠和專賣局之後,日本人開始向南擴張,因此在南門外大量興建日式宿舍。


這棵「油杉」是國寶級大樹,50年前日籍的豐澤先生從山上移植一株約150公分高的「油杉」幼苗,種在這個院子中,現在樹齡大約已有70多歲。


附近居民擔心宿舍拆除會造成老樹被砍或者移植而死亡,因此自發性地凝聚共識,讓老樹就地保護,附近幾間日式宿舍也因建築完整,變成古蹟保留下來,這裡就叫做「油杉之家」。


鬼瓦


很像日本的不倒翁像


老舊的屋簷上,睡著一隻慵懶的貓咪。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棕熊與小花 的頭像
棕熊與小花

雪泥熊爪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