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三義木雕街,繼續往前接苗49-1號道,到了勝興車站時,沿途的停車場的人努力招攬顧客,我們不喜歡人擠人的感覺,於是繼續往前開,來到苗49-1號道與苗49號道的岔路口前,終於看到閒著的路邊停車格,計次50元,我們停車於此,路旁有步道可通往挑柴古道或勝興車站。

出了挑柴古道牌樓之後,過了馬路就是「十六份文史館」我們進去了解「舊山線」:

台鐵舊山線完工於1908年,由三義到后里總長15.9公里,其間穿過關刀山與火炎山,共修築八條隧道與跨越深谷的魚藤坪橋、內社川橋,一路向南行過大安溪鐵橋,進入台中后里地形才趨於平坦。

這一段鐵路在民國87年9月24日「台中線(山線)雙軌工程」竣工之後停駛,結束百年的營運歲月。

但是沿途景觀多變,造就許多台灣縱貫鐵路史上工程之「最」,2003年遴選為台灣12處潛力點之一。

照面中紅色彎線是已經走入歷史的「舊山線」;黑色部分是現在仍在通行中的「台中新山線」。


原本只是想隨便看看就離開,但是意外地聽到火車鳴笛聲,當下三步併兩步地趕到車站月台,果然見到古董級的蒸氣火車還在月台上,幸運的近距離欣賞它出站的模樣,空氣中瀰漫著炭燒味,老婆在車站前閒晃,說她被隨風飄來的水蒸氣淋濕了。


站內貼有「舊山線文化節懷舊郵輪式列車」開車資訊,上個星期(5/21)才活動開始,只有六、日行駛,平日來還遇不到,上下午各一班,幸運的我們湊巧遇到10:00南下的這一班列車。


我們目送蒸氣火車離開之後,就在車站附近亂晃,路旁掛滿「戀戀舊山線」的活動旗幟。


勝興車站是「台灣鐵路最高點」,海拔402.326公尺,這裡立著高高的紀念碑,遊客爭相與之合照,我們好不容易才等到空檔拍照成功。


 附近山區盛產樟木,早年設有十六座蒸餾樟腦的爐灶,因此當時這裡叫做「十六份」,鐵道月台的邊坡上現在仍留有「十六份」的字樣。


台灣光復後,附近設置了「勝興村」,民國47年改為「勝興車站」,
車站入口的屋簷下貼了許多可愛的彩繪火車頭。


這座木造車站興建於民國元年,傳說因位處於關刀山麓,被九座山頭所包圍,是風水所說的「虎穴」,日本人特別設計了陡尖的「矛頭」屋頂、樑柱間的「八卦」造型和屋簷下的「鋸齒」形狀,避邪鎮煞,讓這座沒有使用一根釘子的百年車站安然度過民國24年的「關刀山大地震」和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是舊山線鐵道中最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的車站。


還沒有自來水之前,勝興村的居民都是依靠車站前的這一口「虎泉」過活的。


過了老街馬路,看到整修中的「老站長宿舍」,很有日本味兒。


之後我們沿著鐵軌隨興散步。

「舊山線鐵道」都是單線行車,只有「勝興車站」和「167號誌站」可以雙向會車。


我們離開人潮擾攘的車站之後,果然變成單線鐵道。



北上走到「一號隧道」,隧道北口是「舊山線」唯一保存的紅磚隧道,可惜因為火車運行,隧道中「禁止通行」,我們走到南口就折返,所以無緣看到「紅磚」古蹟。


來張黑白照片,倒轉時光。


攜手一起走過寂靜的鐵道。


鐵道旁岔出一座木橋

木橋通往「飛雪小路」,油桐花季時可以走訪1.2公里的賞花步道。


回到勝興車站,看到可愛的小火車走在窄窄的鐵軌上,終點在二號隧道口,人要起身轉向回程,小孩子動作靈巧俐落,身軀較大的爺爺卡在小孩群中,空間窄小,車子低矮,動作慢了些,小孩子一直緊張地催促~爺爺快一點啦,火車要開了啦!來不及了啦!快啦!~七嘴八舌的,好有趣。


工作人員突然紛紛到「二號隧道」口站崗,原來是11:13的北上蒸氣火車即將進站,我們在洞口等候。

「二號隧道」是台鐵海拔最高的隧道,建於1905,上面有當時台灣總督府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題的「開天」二字,字跡已非常模糊。

北上列車的蒸氣車頭是倒退嚕進站,有一點暈車的感覺~


今年冬天到北海道時,曾經巧遇「SL冬之濕原號」蒸氣火車,這一次巧遇台灣的古董級蒸氣火車,非常開心。

民國25年出生於日本的CK124車頭,後面
接著一節「煤水車」,之後是好久不見的藍色普通車廂,最後是橘色的R123柴油車頭。

蒸氣車頭後面負責蒸氣原料的供應。

工作人員辛苦地把煤礦鏟進鍋爐中,車頭不斷冒起白煙,蒸氣隨著風向,吹來陣陣水氣,還會弄得一臉炭黑!


最後回到勝興老街,找了這一家點解決午餐。


老宅粗壯的屋樑看得清清楚楚。


好吃的「客家湯圓」,一碗50元,我喜歡這裡的油蔥香。


普普的「客家炒粄條」,一盤100元。


充滿油蔥味的「燙A菜」,醬好香,菜很嫩,50元一盤。


吃飽之後,我們繼續完成「挑柴古道」1.5公里的O型路線,走出來之後才發現古道另一個登山口就是從吃午飯的小吃店後面的階梯上行,但是這個方向上山的指標不明,可能會走錯岔路而迷路,還是從牌樓進入比較保險。

從挑柴古道回到我們的停車處,繼續往「龍騰斷橋」前進,下次我們會在中途經過的「喆娟夢田」停車,走一小段路看看「二號隧道南口」,和南口附近的「167號誌站」,這裡北邊有「折返線」,南邊有「安全側線」,樹叢中還有「加藤勝三郎夫妻表彰碑」,了解一下這些鐵道遺跡長什麼樣?有何用途?

接著我們來到了恬靜的鄉間~龍騰村。


這裡有個有趣的傳說:「龍騰村」位在「關刀山」下,鄰近「鯉魚潭」,附近盛產「魚藤」,所以原名「魚藤坪」。

先民初墾時,鯉魚潭裡的鯉魚精經常危害鄉民,因此這裡種了許多可以毒魚的「魚藤」,用「關刀山」的大刀斬斷「魚藤」之後,「鯉魚精」就被毒死了,鄉民從此安居樂業。

但是「關刀斬魚藤,魚藤毒鯉魚」卻讓鯉魚潭變得生機全無,所以後來將「魚藤坪」改名為「龍騰村」,但是路邊仍然看到很多「魚藤」。



「龍騰斷橋」原名「魚藤坪橋」,曾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屹立在青山綠谷中的紅磚橋墩是「舊山線」永遠的地標。

這座橋建於1905年,總長200公尺,橋墩完全沒有使用鋼筋和水泥,只以紅磚加上石灰黏結而成,橋墩腰部突出的花崗岩是建造時用來支撐鷹架的。


北端殘留六座橋墩,右下角斷落在地的,是921大地震時再次被震倒的。


跨過馬路,走一小段步道,看到南端有四座殘留的紅磚橋墩。


南端的橋墩都被盤根錯節的老榕樹根緊緊糾纏。

沿著坡道爬上橋頂,換個角度望下俯瞰,橋上的老樹生意盎然,橋下的遊客變得好小。


這些紅磚都是磚中極品,拱形圓弧的堆疊技巧和接角切合都表現出細膩的砌磚手法。


南北兩端的紅磚拱橋中間原本架著鋼橋跨越「龍騰溪」深谷,橋面離溪底50公尺,以當時的工程技術能夠造出一座這樣的橋樑實在是一大挑戰,這是日治時期台灣鐵路中海拔最高、跨距最大的橋樑。

但是民國24年發生7.3級的「關刀山大地震」,震央只距離這裡五公里,附近兩百多户人家無一倖免,跨溪的鋼橋和南北兩端的橋墩也被震毀,只好在斷橋南面重建了這一座新橋~「龍騰鐵橋」。


高高在上的「龍騰鐵橋」是全台最高的一座鐵橋。


我們散步到鐵橋下,換個角度欣賞百年前的鐵道建築極品。


接著我們前往鯉魚潭,但是方向走反,迷路了,來到「新山線鐵道」上這一座每天通車頻繁的「鯉魚潭大橋」。

最後我們到「鴨箱寶」看看木鴨,幾年沒來,現在幾乎以木鴨彩繪DIY為主,我們最後空手而回。


下次有機會的話,希望可以搭上蒸氣火車,來一趟舊山線之旅,深入走訪今天沒能好好了解的地方。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
舊山線勝興車站台鐵CK124蒸汽機車
記憶苗栗舊山線:
http://lib.mlc.gov.tw/webmlr/sitmap.htm
舊山線蒸氣火車訂票網址:http://163.29.3.98/twrail_bicycle/crui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