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脫離了雲霄飛車般的360號道,古川鎮就快到了。這裡是「飛驒市政府」所在地,所以有些地方會把它稱為「飛驒市」。我們根據地圖指示,在後車站的無料停車場泊好車,就開始散步漫遊去了。

要進車站地下道前,好多雕塑藝術品夾道列隊迎接著我們,原來這裡是「中垣克久雕刻庭園美術館」(曾得過羅丹大賞),一開始就覺得這將是一個很有文化氣息的地方。


車站前有幾家旅館,我們反覆觀察,選擇看起來乾淨明亮,感覺正派經營的「常茂惠hotelu」。這幾天翻旅遊書,推薦它一樓餐廳的「報恩講料理」,是用圍爐方式搭配30多種當地季節性食材所作成的鄉土料理,難怪晚上回去時,一樓人滿為患,真後悔當初不用功,錯過了「家裡」的美食。還好當晚吃的也還不賴,懊惱就少一些了。


千禧年時,我們其中三人曾經到北海道自駕露營15天,當時在「帶廣」吃到人間極品的爆漿脆皮「章魚燒」,那是在日本唯一一次的章魚燒經驗,讓我們誤以為全日本的章魚燒都是如此美味夢幻,回台之後仍朝思暮想。

此時已是傍晚時分,飢腸有點轆轆,我們一看到章魚標誌,就不顧形象地衝進去了,味道如何?好吃的話我應該會有印象吧!


景點一:瀨戶川和白壁土藏

當初會把「古川」小鎮非排入行程不可的主要原因,是曾在公共電視中看過介紹這裡社區改造的經過,有被感動到;
後來翻閱旅遊書,清淺小河裡,游著各色小魚,纖纖垂柳和巍峨的「白壁土藏」站立兩旁的圖片,更吸引我們。

吃完了章魚燒,走出小小地下道,抬頭看見這個把照片變成版畫的指示牌,就知道我們快要進入美景中。


可是,才走進沒兩步,就被這家店吸進去,原來是紙雕工房,總是要敗一點銀子才甘願!


當年「金森可重」進駐這裡時,模仿養父所建的高山城,建造了「增島城」。
這條「瀨戶川」就是當時挖鑿的人工渠道,引宮川水流供老街居民使用。


但是到了20 世紀,由於工業發展,這條清澈的小河被污染成骯髒淤積的臭水溝,兩位熱心的老人開始挨家挨戶遊說,於是大家開始拿著水桶,同心齊力把它回復成原來清澈的模樣。

為了避免再度遭受汙染,居民們開始在小河裡養起錦鯉,早晚清除落葉,寒冬來臨前,把魚兒送到護城河度冬,以免受凍;春暖了,再把牠們帶回來,「養魚」成了這裡的社區活動,所以這條小河又叫做「錦鯉之川」,真美!

「白壁土藏」加上「瀨戶川」應該可以說是古川這地方的代表意象吧!
「藏」是倉庫的意思,「白壁土藏」就是指白牆土造的倉庫。
話說流經這裡的宮川,河水清冽甘甜,釀出的酒香醇美味,成為著名的酒鄉。
貯酒需要足夠的空間,因此產生了能夠常保恆溫的「土藏」,除了可以儲酒之外,也可以存放醬油、農穫、商品。


土藏的對面就是住家,當年臭水溝時代居民一定過得很辛苦很忍耐。

傍晚下班後的晚餐時刻,有幾戶人家還認真地種著盆栽,真是勤奮。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庭園造景,即使空間再小,也要裝飾一下,難得的是,都佈置得很典雅,這不僅要有雅興,還要有美感巧思和時間、精神,猜測這裡的居民茶餘飯後應該經常交流園藝造景心得,真是怡情養性的好消遣。


我們一邊欣賞著別緻的造景,一邊忘我的在人家窗台下用外國話品頭論足著,窗內忽然傳來可愛的童音:「Where do you come from?」

我們原本一直以為日本人英文很破,沒想到在這鄉下地方竟能聽到如此字正腔圓的口音,而且是小孩說的,這一驚非同小可,差點就忘了如何回答。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位可愛的男孩,手裡抓著剛從旁邊水溝裡抓到的青蛙給我們看,逗得我們幾個觀光客開心不已,發現社區營造得好,小孩也會教得比較好。


瀨戶川的另一頭是文化會館聚集區,轉角處刻著「若山牧水歌碑」(沒拍到!),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浪漫。


河邊的燈座是「紙罩蠟燈」,當時並沒有特別去注意,還真有些遺憾


河到了這一段,一側是白壁土藏,另一側是莊嚴肅穆的「円光寺」,整個散步的氛圍又和住家那一帶完全不同。


聽說河裡一共養著一千多條魚,數量還真是不少,我們悠閒地在河邊餵魚。


魚餌供應站


晚餐挑了一家洋式老建築「西陽軒」用餐,店門口開滿了菖蒲。


店內貼著許多泛黃的電影海報,一位年約五、六十歲的太太跑堂兼掌廚,所以等了好一會兒,但是等待是值得的,我們點的牛排餐不錯吃;在這裡一直看到的「朴葉味噌飛驒牛」當然非點不可,覺得日本的口味鹹了一點,我們總是要配上大量的開水才行。


今天碰巧遇上「世界地球日」,熄燈一天,節能愛地球。
古川鎮的名產之一是蠟燭,下午經過「雕刻美術館」時,看到很多工作人員正在排蠟燭,為晚上的音樂會作準備,所以吃飽後就散步到這裡來湊湊熱鬧,整個庭園裡點滿了浪漫的燭光。


小孩們在燭火間嬉戲奔跑,大人悠閒地在走廊上、庭園中欣賞爵士樂演奏,如此不拘形式、輕鬆自在的音樂會,和正經八百地坐在演奏廳裡欣賞又大不相同,小孩開心,大人也放心,也是不錯的!


景點二:老街老店

當初建造增島城就是以三條老街:「一之町、二之町、三之町」為中心來發展的。

兩層樓木格子平房、擺設老而有味的商店,加上時而經過的人力車,一切都保持著400年前的風貌,我們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想像自己是江戶時期的武士,虎虎生威地走在繁華的商店街中。

這一家「生掛三嶋和蠟燭」應該可以算是這裡的代表商店。


「生」是不含雜質的意思;「掛」是指反覆塗抹;「生掛和蠟燭」是以「和紙」為燭芯,在燭芯上反覆塗抹上全天然且不含雜質的蠟而做成的蠟燭,據說全日本以手工製作和蠟燭的店鋪不到十家,全手工製作的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現場有第七代掌門人三嶋順二示範,可惜我們到的時候並沒有遇到。


這裡有兩家有名的清酒廠:一家是渡邊製酒場生產的「蓬萊」大吟釀,曾在外國拿過大獎。



渡邊酒造看似一望無盡的深色格子外牆


外牆邊的雕塑作品出自中垣克久先生之手,下面提著司馬遼太郎的詩,我很喜歡工作者專注認真的神韻。


另一家是蒲酒造廠所生產的「白真弓」,我們還沒走到這ㄦ,就遠遠聞到一股濃醇的酒香。


店家的門面也是既寬大又氣派,可惜我們都只聞未飲。

這是「酒造」的標誌,很可愛。


我們這一路玩耍,到處都看到掛著「蓬萊」和「白真弓」字樣的招牌,終於找到它們的出生地了。


景點三:飛驒之匠

日本自從14世紀大化革新以來就實施「稅賦」制度。但是飛驒地區位在山區,可供納稅的米、穀物、織品都很缺乏,因此每年派100名工匠到京都工作250~300天,抵代稅金。
他們到京都主要從事建造宮殿、寺廟、大門等木匠工藝,他們的巧手建出許多傑作,因此「飛驒之匠」的美名不脛而走,遠近馳名。

這樣的手藝和傳統現在仍然承續著,走在老街上,即使是新建的民家仍充滿古風。其中最特別的是雲」和「格子」的變化。

有名的工匠會在屋簷下的「小腕」雕飾著自己獨特的花紋,叫做「雲」,就像是他的創作簽名一樣。


「飛驒匠人文化館」位在円光寺和瀨戶川附近,裡面展示著各式各樣的「雲」。


還可以玩各種組合的「千鳥格子」。


庭園前面種著一棵800歲的老柏樹,姿態很特別。


「細格子窗」只能從屋內看到屋外,外面卻看不進去,一方面保有隱私權,一方面又能確保明亮,不會像窗簾一樣,會使屋裡變暗,聰明的設計!


「凸窗」是避免內窗佈滿霜氣的遮蔽,設計又很美觀。

仔細注意,真的每一棟建築的「雲」都不同,而且都是「格子」組成的,看得我都張口結舌了。


景點四:祭典之旅--1/15三寺祭、4/19~20古川祭、十月中旬的狐火祭

祭典1.:三寺祭

飛驒這個地區的男人必須去京都當工匠,女人必須越過中部山岳的野麥嶺到信州當紡織工,真的很命苦!

200年來至今,每年1/15日這天晚上鄉人按例要到「円光寺、本光寺、真宗寺」三間寺廟參拜,所有寺廟都會點上「和蠟燭」,瀨戶川畔也會點上千盞白燭,大街上還會點上2公尺高的大蠟燭,祈求戀愛成功。
白雪中搖曳著白色燭光,此時,長年離鄉的女孩正好返鄉 ,一方面參加祭典,一方面為自己尋找有緣的另一半,如果願望實現,來年就點上紅色蠟燭做為答禮,所以歌謠中唱道:「挑選新娘的三寺祭......」,這是一個浪漫的祭典。

「円光寺」是三寺中唯一位在鬧區的一座,就在瀨戶川和白壁土藏旁,建築很精緻氣派,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從增島城遷移到此的山門(沒拍到!)


「本光寺」有飛驒地區最大的本殿,14開間,四面全用扁柏構成的木造建築,我們隔著大馬路遠遠觀賞仍感受地到那份儼然與莊嚴。


另外它的山門雕刻細膩,是野麥女工們的奉納和飛驒工匠技藝的結晶。


「真宗寺」位在宮川荒城川的交會處,紅色橋身的「今宮橋」和青綠屋宇的寺廟互相輝映,呈現沉穩和諧的美感。
傳說這座廟原本建在「白川鄉荻町」(好熟的地方!),1543年搬來的,這麼大一間,那時候怎麼搬得了?有些存疑!


祭典2.:古川祭--包括4/19「起太鼓」和4/20「本樂祭」

古川鎮的特色除了白壁土藏和瀨戶川之外,「古川祭」應該算是這裡最具特色的活動,不僅是日本三大「裸男祭」之ㄧ,還列為國家指定重要無形文化財,可惜我們的時間搭不上,無法恭逢其盛。

4/19晚上抬著「起太鼓」,老街上擠滿人群,除了男人之間的廝殺搏鬥之外,窗戶邊圍觀加油的觀眾,太鼓聲、合唱聲、吶喊聲,由網站中的文字敘述可以想像當晚的熱鬧喧騰,與平日時光凝結般的寧靜幡然兩樣。

4/20一早換成靜態的豪華「屋台」遊行。「屋台」是工匠們傾注全力雕造的「花車神轎」,莊嚴而華麗,一座屋台動輒耗資成萬上億,上面有的有機械人偶,有的有掌上布袋戲,有的以歌舞伎的方式表達祭神的心意,昨夜酸痛未消的漢子們,今天又推著豪華屋台街頭遊行,虔誠酬神的心意真是感人。

「飛驒古川祭會館」用260 吋3D大螢幕呈現祭典實況,身歷其境的感受,彌補我們這些無緣參加的旅人的遺憾。


可惜我們行前不夠用功,所以只有走馬看花,加上小氣摳門,只在門口照相,到此一遊,現在一邊做功課,一邊充滿後悔,整個是「沒看過古川祭,不算到過古川」的懊惱悔恨感!


老街上偶然會出現這樣單獨一間間的白色土藏,叫做「屋台藏」,顧名思義就是放置造價昂貴的「屋台」的倉庫。

屋台前面有「鳳凰」裝飾的就叫做「鳳凰台。


這是「三光台」。


這是「清曜台」,後面這兩台不知是什麼意思,不通不通。


祭典3.:狐火祭

這裡有一個古老童話「狐狸嫁女」,曾經在黑澤明電影「夢」出現過。
每年十月中旬所舉行的秋天祭典「狐火祭」就是根據這個古老的傳說展開的,據說看到嫁女過程的人就能心想事成。


我們把車停到老街邊緣的「fule愛館」,裡面賣著當地特產,停車場旁展示中垣克久先生的「狐狸嫁女」作品。


兩隻狐貍等候在重重鳥居旁,後面狹仄陡峭的階梯上是手舞足蹈的賀婚隊伍,把「狐火祭」的歡樂喜悅,生動而傳神地表達出來。


這一間是「玻璃美術館駒」,其實是一家玻璃古董店,「駒」是店東的名字,展示明治到昭和年間的玻璃藝品。


我們沒進去,但是門上的玻璃窗花我們很喜歡,門外掛的燈具也很別緻。


我們在街角的這家小花店裡又耗掉很多時間,當然也買了不少小東西。


手上又要拿旅遊書,又要拿想買的小東西,兩隻手根本就不夠用,到了要結帳時才發現最想買的「捲簾」竟然不翼而飛,整間店、所有人都找過、問過,還是沒有,只好不捨地算了。最後走在回車子的瀨戶川邊,總覺得腋下卡卡的,手臂無法自由活動,原來"捲簾"一直夾在我腋下,趕緊跑回去付錢,不然丟臉丟到國外就糟了。


做完這篇功課,感覺有一些落寞,因為這麼有內涵的地方,我們卻因為準備不足,真的是名符其實在走馬看花,出發前看別人的網站也都停留不久,所以當時也沒有特別留意。
如今,為了做這一篇記錄,順便看了一些資料,發現好像根本不曾到過這兒一樣,當時沒有善盡導遊的責任,對團員們深感愧疚。未來要去的地方何其之多,舊地重遊的機會可能也微乎其微,所以只好以此遊記,加上尚存的記憶和無限的想像力,從照片和電腦上再玩它一次,也算無憾了!

當地政府做了很詳盡的中文觀光網站,雖然中文不是很流暢,卻是到這裡深度旅遊的參考:http://www.city.hida.gifu.jp/kanko/foreign/ch/inde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棕熊與小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